关于公正的名人小故事
关于公正的名人小故事有: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为夺取天下大业,于公元228年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在讨论人选时,诸葛亮不顾众议,决定提拔谈起军事头头是道的马谡为镇守战略要地街亭的最高指挥官。
马谡出兵街亭之前,曾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但是,马谡率兵到达街亭之后,没有听从诸葛亮“在山上扎营太冒险”的嘱咐,自以为熟读兵书,更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屯兵于山头。他自信地说,兵法有云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
最终,马谡被曹魏名将张郃围困在山头,断了水粮,马谡兵败而回。马谡失守街亭,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诸葛亮北伐曹魏的计划也随之流产。为此,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斩首之时,全军落泪,诸葛亮亦失声痛哭。
2、包拯大义灭亲铡包勉
包拯做庐州知县时,一个老大娘来报案,被告人是包勉,告其打死了老大娘的儿子,摔死了她的孙子,了她的儿媳妇,这是一起重大案件,2条人命一条罪,这在现代社会是要判处死刑的。包拯接到报案后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
但是嫌疑人久久没有被逮捕归案,包拯被这起案件折磨的心力交瘁,道德与法律一直在包拯脑子里盘旋。回到家后,看见妻子手里拿着一个拨浪鼓问包拯,这个拨浪鼓是否要扔掉。
这个拨浪鼓承载着包拯儿童时期的满满记忆,看见这个拨浪鼓记忆也涌上了心头。这就要回到包拯的童年故事,而这个故事里面有被告人包勉和他的母亲,也就是包拯的嫂嫂。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句话在包拯身上完整的验证了。
包拯是最小的儿子,包拯的母亲为了生包拯在包拯未满月的时候去世了,那时候的包拯还是襁褓里的婴儿。嫂嫂心疼包拯,就把包拯带回来自己养。那时候的嫂嫂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包勉。嫂嫂同时养育着包拯和包勉,奶不够喝时都是先让包拯喝然后让自己的儿子喝米粥,这是怎么样的一份真情真意。
包拯两岁的时候,包拯长兄买来一个拨浪鼓给自己的儿子包勉玩,小时候的孩子都不懂事,
包拯和包勉抢拨浪鼓玩包拯没抢到大哭不止,嫂嫂从包勉手里夺过拨浪鼓给包拯玩,自己的孩子其实嫂嫂心里也是痛。
拨浪鼓还不小心划伤了包勉的手,这件事让包拯深深的记在了自己的脑子里。包拯的老婆拿出拨浪鼓就是要提醒包拯嫂嫂的这份心这份情,让他对包勉网开一面看在嫂嫂的份上。
嫂嫂年事已高,膝下无子这对于这个老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道理包拯何尝不懂,但国法难容,最终还是选择将侄子缉拿归案。经过开庭审理,证据确凿。包拯开启了狗头铡,将包勉处以死刑。
最后包拯抱着侄儿的头颅痛哭。
扩展资料:
母亲儿子1、公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常规情况下,这一标准便是当时的法律。
2、公正一词出自:《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挥泪斩马谡百度百科_包拯大义灭亲铡包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