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假如我是一只小鸟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原名蒋海澄,浙江⾦华⼈。⾃幼由⼀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杭州国⽴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命⽂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本诗集《⼤堰河》,表现了诗⼈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感伤。
  抗⽇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重庆等地投⼊抗⽇救亡运动,任《⽂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烽⽕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潮期,出版了《北⽅》《向太阳》《旷野》《⽕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渗透着时代⽓氛,笔触雄浑,⽓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学⽂艺学院副院长,负责⾏政⼯作。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艾青任《⼈民⽂学》副主编、全国⽂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的红星》《⿊鳗》《春天》《海岬上》。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龙江、新疆⽣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个⾼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O部以上,还著有论⽂集《诗论》《新⽂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多等⼈之后⼜⼀位推动⼀代诗风、并产⽣过重要影响的诗⼈,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
  这⾸诗写于抗⽇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民的抵抗意志。中国⼈民奋起抵抗,进⾏了不屈不挠的⽃争。诗⼈在国⼟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慷慨激昂的诗。
  三、研习诗歌。
  1.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学⽣齐读诗歌。
  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所作的精⼼组合,也是诗⼈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先须对诗歌进⾏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2)这⾸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学⽣讨论后明确:这⾸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悲怆⽽深沉的,同学们在诵读时应把握住这种基调。
  (3)放录⾳或教师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借助较为标准的诵读或配⾳诵读能调动学⽣诵读本诗的兴趣,从⽽初步地感知全诗及把握感情基调,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
  (4)学⽣⾃由诵读,感知全诗。
  2.具体研习,欣赏品味。
  (解说:在具体操作中可有选择地进⾏,教师视学⽣的具体情况调整顺序,没有必要照搬。)
  (1)诗中“⼟地”⼀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明确:“⼟地”⼀词在艾青诗中经常出现,可以说是他的⼜⼀⽣命。《复活的⼟地》《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北⽅》《旷野》(⼜⼀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地之爱。他为贫困的⼟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在《我爱这⼟地》这⾸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的“⼟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地可以看作繁衍⽣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
  (3)诗⼈对⼟地是怎样的⼀种感情?
  明确:由“爱”⼀字可知,诗⼈对⼟地是⼀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3)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诗歌的第⼀节以⼀只鸟⼉眷恋⼟地作⽐,表达了诗⼈对祖国的挚爱。第⼆节⼀问⼀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常含泪⽔”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
  (4)学⽣齐读全诗,注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5)第⼀节诗歌当中,鸟⼉除了歌唱⼟地,还歌唱了那些事物?
  明确: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
  (6)通过某⼀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另⼀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
地”象征——祖国,那这⾥的“河流”、“风”、“黎明”⼜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明确:这⼀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深⼊到作品之中,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放开⼿让学⽣说,他们可能说得不好,教师可联系时代背景,适当点拨,要多肯定学⽣,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悲愤”、“激怒”、“温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之成理也⾏。
  (7)⾃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情感的词语,包括中⼼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可以不乏个性⾊彩。这个问题要让学⽣畅所欲⾔,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进⼀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这四句中,“暴风⾬”、“⼟地”
、“永远”、“悲愤”、“河流”、“⽆⽌息”、“激怒”、“⽆⽐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四、赏析诗歌内涵。
  (1)诗歌⼀、⼆两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明确: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实质上就是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内涵。学⽣讨论后,⽼师归纳:⼀⼆两节都饱含着诗⼈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尽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前⼋句充分地积蓄感情,把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库⾥,⽽最后两句诗便是感情闸门轰然打开,洪流冲激⽽下。诗意层层递进。
  (2)在充分理解感情的基础上,学⽣⾃由地诵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
  (3)请学⽣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明确:这个环节可以让其他同学也参与其中,对背诵进⾏适当的点评,尤其要注意对诗歌韵律节奏的评析。
  (4)师⽣共同归纳艺术特⾊。
  明确:
  ①写实和象征交。
  诗⼈⽤写实和象征的⼿法,描绘了⼀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
  ②强烈的抒情⾊彩。
  诗⼈⽤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诗⼈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声嘶⼒竭之后,连⽻⽑也腐烂在⼟地⾥⾯。鸟⼉对⼟地的痴情,就是诗⼈愿为祖国母亲奉献⼀切的⾚⼦衷情。
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知识点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华⼈,中国现代诗⼈。主要诗集有《北⽅》《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的两个意象。
  ⼆、故事背景
  《我爱这⼟地》⼀诗写于抗⽇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
⼴⼤地区,中国⼈民奋起抵抗,进⾏了不屈不挠的⽃争。诗⼈在国⼟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整个⽣命发出的。表达了诗⼈对祖国执着的爱。
  2.鸟⼉歌唱的内容中,“⼟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的“暴风⾬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
  “暴风⾬所打击着的⼟地”象征着正在遭受⽇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中的悲愤。“⽆⽌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民⼼中对侵略者暴⾏的愤怒;“⽆⽐温柔的黎明”象征着⼈民为之奋⽃献⾝的独⽴⾃由的曙光。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民正在进⾏不屈不挠的⽃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体投⼊⼟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的⾝体投⼊⼟地的怀抱,连⽻⽑都与⼟地融为⼀体,依然不改对⼟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决⼼为祖国献⾝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常含泪⽔”的情状,衬托出诗⼈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形象地表达了诗⼈对祖国的眷恋,揭⽰了诗歌的主旨。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精悍的两⾏则是对主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以“假如我是⼀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连⽻⽑也腐烂在⼟地⾥⾯”的是“鸟”,表现了诗⼈为祖国献⾝的愿望。诗⼈将鸟死后“连⽻⽑也腐烂在⼟地⾥⾯”这种本属于⾃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的献⾝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个爱国的知识分⼦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这种爱刻⾻铭⼼,⾄死不渝,不仅来⾃诗⼈内⼼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课⽂主题
  诗⼈假设⾃⼰是⼀只鸟,通过鸟对⼟地的歌唱,表达了诗⼈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决⼼
为祖国献出⽣命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法恰当。
  诗中的每⼀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赋予了⼀定的意义。如“⼟地”象征着正在遭受⽇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弦,诗⼈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的感情,作品开头就⽤“假如……”,这是第⼀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层强化;⽤⼀系列描摹⼟地、河流等的句⼦,加上⼀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