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1) 氓《诗经·卫风》
课型
新授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整合赋、比、兴相关知识,领会文中赋、比、兴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
分析文本感受人物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爱情观。
教学重点
把握诗意,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人类永恒的主题,你知道哪些有关爱情的诗歌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相思;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无悔;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忠贞
可见,爱情,酸甜苦辣。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之名篇《氓》,去领略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吧。
二、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或《诗三百》,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部分。《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诗经》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五经”之一:诗、书、礼、易、春秋“六艺”之一:诗、书、礼、易、乐、春秋“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 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因其书为毛公传,又称《毛诗》汉代以后儒家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风格清新质朴,民歌情调浓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40篇。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借助他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开端。《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歌谣,富有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雅”是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风、雅、颂三种诗歌体制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称为“《诗经》六义”。
(二)记字音
①氓(méng)         ②蚩蚩(chī)      ③咥其笑矣()      ④乘彼垝垣(guǐ yuán)
⑤匪我愆期(qiān)      ⑥夙兴夜寐()    ⑦卜筮(shì)      ⑧体无咎言(jiù)
⑨于嗟女兮()          ⑩不可说也(tuō) ⑪淇水汤汤(shāng) ⑫隰则有泮(xí pàn)
⑬将子无怒(qiāng)      ⑭无与士耽(dān) ⑮渐车帷裳(jiān ⑯载笑载言(zài)
⑰靡有朝矣()          ⑱自我徂尔()
(三)通假字
(1)无食桑葚 “无”同“毋”,不要
(2)犹可说也 “说”同“脱”,摆脱、脱身
(3)隰则有泮 “泮”同“畔”,边、岸
(四)古今异义
诗经 爱情
(1)至于顿丘
(2)秋以为期
(3)三岁为妇
(五)一词多义
(1)将
①将子无怒(qiāng,愿,请)
②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不译)
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将领)
⑤上使外将军(率领)
(2)靡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
②望其旗靡(倒下)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下)
(3)言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无实义)
③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语、言论)
④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4)以
①秋以为期(介词,把)
②以望复关(连词,来)
③以尔车来(介词,用)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六)词类活用
①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②士贰其行(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③二三其德(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④三岁食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⑤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黄)
(七)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__即“以秋为期”
(八)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用对比手法表现女主人公为心上人时悲时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描写女主人公嫁到“氓”家后辛苦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以桑叶的枯黄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容颜憔悴和被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氓》中用桑树比兴描写女主人公青春年华和容颜衰老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氓》中描写女主人公与氓热恋时的情形的句子是“不见复关,_______。既见复关,_________”。
6.《氓》中写女主人公回忆少年时代尽情说笑、非常快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氓》中,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氓》一文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9.《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10.《氓》中,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反衬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
12.《氓》中女主人公说明不立即答应婚事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叙述结婚以后生活贫困的一句是“________”。
13.《氓》中表现男女主人公少年时在一起愉快生活的情景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14.《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向男子解释自己不能答应氓的婚事的具体原因。
15.《诗经·氓》的开篇刻画了女主人公对氓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她“望复关”时看不到与看到后的神态和动作。
16.《诗经·氓》中,写氓用车来接女主人公前进行了占卜,“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氓占卜的过程和结果。
17.《诗经·卫风·氓》以“________,________”起兴,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
18.《氓》中以桑叶比喻女子初婚时容颜亮丽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学习
1.《氓》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3.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5.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6.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它随时代而演变,    ,生生如昨,出现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一座座高峰。它培养了我们的    待人风格、悲天悯人的民族情感、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
中国优秀诗歌为什么能够    、源远流长?首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诗歌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体现了时代精神。中国诗歌易于传诵,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渗透于小说、戏剧、曲艺、歌舞、音乐、美术、书法等各个领域,与人们的文化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             ),呈现出新诗和中国传统诗词双峰并峙、    的局面。但同时也应看到,“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凸显。仅2018年网络新媒体发表的诗歌近亿首,但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基调明亮、能量充沛、可读可诵、为人们所喜爱的精品诗作比例偏低,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注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这也是当代诗歌丢失众基础的重要原因之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接连不断  彬彬有礼  交口赞誉  交相辉映
B.绵延不绝  落落大方  交口赞誉  各有千秋
C.绵延不绝  彬彬有礼  脍炙人口  交相辉映
D.接连不断  落落大方  脍炙人口  各有千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
B.诗歌经久不衰,近年来又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近年来,重新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是经久不衰的诗歌
D.近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又重新出现了经久不衰的诗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B.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怀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C.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
D.不关心人民生活、专注个人情调抒发的诗歌还比较普遍,讲究韵律的新诗更是罕见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45
桃天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蒉③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大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①。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繁华的样子。②归:出嫁。③蒉(fe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④蓁蓁(zhen):草木茂盛的样子。
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蒉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B.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C.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D.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4.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王风·中谷有蓷① 《诗经》
中谷有蓷,暵②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脩③矣。有女仳离,条④其歗⑤矣。条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⑥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节选)  《诗经》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注】①蒲tuī:益母草,古人认为其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②暵hàn:干枯、枯萎的样子。③脩:干枯、败坏。④条:深长。⑤歗:同“啸”。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有蓷》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抛弃,又遇凶年饥馑,悲叹命运凄惨。
B.《中谷有蓷》每节都以益母草开头,以弃妇的慨叹作结,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这是“赋”的写法。
C.《氓》中的卫国女子被弃后既有对男主人公负德变心的愤慨和控诉,也有对爱情的深刻领悟。
D.和《氓》中的女子一样,《中谷有蓷》中的弃妇面对悲苦的命运,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
7.《诗经》善用“比兴”表情达意,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比兴”手法在两诗中的运用。
五、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二)记字音
①氓(méng)          ②蚩蚩(chī)      ③咥其笑矣(xì)      ④乘彼垝垣(guǐ yuán)
⑤匪我愆期(qiān)      ⑥夙兴夜寐(sù)    ⑦卜筮(shì)      ⑧体无咎言(jiù)
⑨于嗟女兮(xū)          ⑩不可说也(tuō) ⑪淇水汤汤(shāng)  ⑫隰则有泮(xí pàn)
⑬将子无怒(qiāng)      ⑭无与士耽(dān) ⑮渐车帷裳(jiān)  ⑯载笑载言(zài)
⑰靡有朝矣(mǐ)          ⑱自我徂尔(cú)
(三)通假字
(1)无食桑葚 “无”同“毋”,不要
(2)犹可说也 “说”同“脱”,摆脱、脱身
(3)隰则有泮 “泮”同“畔”,边、岸
(四)古今异义
(1)至于顿丘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
(2)秋以为期
古义:两个词,以,把;为,当作。
今义:认为。
(3)三岁为妇
古义:多年,指时间。
今义:指三岁的年龄。
(五)一词多义
(1)将
①将子无怒(qiāng,愿,请)
②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不译)
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将领)
⑤上使外将军(率领)
(2)靡
①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没有)
②望其旗靡(倒下)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
④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退下)
(3)言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
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助词,无实义)
③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语、言论)
④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字)
(4)以
①秋以为期(介词,把)
②以望复关(连词,来)
③以尔车来(介词,用)
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⑤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
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连词,表目的,来)
(六)词类活用
①夙兴夜寐(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里)
②士贰其行(数词用作动词,不专一、有二心)
③二三其德(数词用作动词,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④三岁食贫(形容词用作名词,贫苦的生活)
⑤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容词用作动词,变成黄)
(七)文言句式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__“匪”表示否定的判断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__即“以秋为期”
(八)默写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3、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5、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6、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7、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8、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9、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0、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1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2、子无良媒;三岁食贫
1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4、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15、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16、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17、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18、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三、合作学习
1.《氓》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依据"送”“将”“乘”“望”“泣涕”“耽”等可以看出这个女子善良多情、淳朴天真。
(2)“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说明“我”很勤劳。
(3)从“亦已焉哉”看出“我”很刚烈,那个时代的女子被休是很痛苦,很难过的,而这个女子表现得非常勇敢。
(4)美丽:“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是在写这个女子的容貌,用的是比兴的写法。
2.探究《氓》中造成女子婚姻悲剧和痛苦的原因有哪些?
个人原因:
①氓的三心二意,不负责任。文中说“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怨恨的正是自己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②女子在经济上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 她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③性格悲剧。 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在婚前行为草率,她与氓的恋爱缺乏牢固的思想基础,对氓的人品认识不足,认人不清导致的悲剧。
社会的原因:
这一婚姻悲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娘家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3.三四章运用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运用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比兴手法。
表达效果:
①内容上,比兴句的运用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用女子熟悉的桑树作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暗示了她的勤劳。②结构上,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起了暗示和过渡作用。
具体分析:
内容上: ①用比兴句唤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容颜的润泽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子和氓之间情意正浓之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比喻女子容颜衰老,如同两人感情枯竭之时。 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子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到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4.淇水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①贯穿全诗,展现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显示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恋爱中的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是婚变时的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是女主人公清醒时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的变化。
②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三次写淇水,也为我们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感情轨迹。女主人公送氓过河,淇水和缓,暗示了两人情意绵绵、依依惜别之情。而婚变时的“淇水汤汤”,暗示了女主人公心中无尽的悔恨甚至愤怒;“渐车帷裳”则暗示了女主人公暗自落泪,伤心断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当所有的誓言成空,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淇水以其无声的浸润让她在痛楚中走向决绝。
③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这首诗以淇水为背景,开头、中间、结尾都提到了淇水,每一次提到都代表着主人公爱情婚恋生活的某个阶段,正好对应了全文的“恋爱一婚变一决绝”的情节线索。这样就在结构上做到了前后照应,使叙事更加紧凑。
5.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6.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造成其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士之变心说
年老衰说
社会制度说
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不平等地位。
四、教考融合
1、C  2、B  3、D 
4.B
【解析】“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5. ①以“桃之天天”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 ②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③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
6.B
【解析】B.“这是‘赋’的写法”错,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吟咏,写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应是“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故选B。
7.①《中谷有蓷》以“益母草”起兴,益母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对婚姻的联想,以益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颜的衰老,表达遇人不淑、命运凄惨的痛苦与悲伤。②《氓》以“桑树”起兴,采桑养蚕,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劳动生活,以此起兴,自然真切。以桑叶的变化比喻女子容颜由光鲜美丽逐渐衰老憔悴,以斑鸠贪吃桑葚喻女子沉溺爱情,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爱情、婚姻不幸的悲叹和领悟。
【解析】《中谷有蓷》,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放在一起,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的太悲惨。《氓》第三、四两章记述了男子对女主人公由热恋到生厌的转变。其中以桑叶未落的“沃若”之状,喻女子年轻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叶已落的“黄陨”之态,喻女子年老衰,婚姻生活出现裂缝,两喻皆是兴中有比。从桑叶青青到桑叶黄落,不仅显示了女子年龄、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时光的推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写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劝说女子不要与男子沉迷于爱情。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