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语言有口头与书面之分。口语一闪即逝,古人的口语不可能保留至今,它只能从古人流传的典籍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实际是指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是无声的古代诗文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
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词。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中山大学黄金贵教授和学生的故事。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熊颈应作“熊经”。而《古汉语研究》95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广雅·释言》:“经,径也。” 《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直行为经。”径:径直行走。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熊
经”的,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左右两臂一起一落,收腹挺胸,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鸱,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鸱顾,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模仿角鸱回头顾盼的动作。“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熊一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军事上,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也要接触文言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趣”义同“趋”。“趣利”,跑去争利。蹶,形声字,从足厥声。本义为仆倒、跌倒,引申为“挫折”。蹶,动词的使动用,使……受挫折;上将,高级武官,义同大将、主将。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曰章苏代讲“其丈夫宦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斟)药酒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zhì)而覆之(倒了它)。於是因佯僵而仆之(倒掉它)。”又《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章苏秦讲忠信之事:“臣粼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男主人),言之则逐主母(女主人),乃阳僵弃酒。”(阳:通“佯”)《文选》卷52  《六代论》:什么是近体诗“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光明日报》:“他们在思想上腐蚀拉拢,引诱一些人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肆无忌惮地侵吞和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追求比资本家还腐朽糜烂的生活。”其中“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是古代汉语中“唯…是…”的格式。
平常说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条登子能坐五、六人。实际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使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东西。
而立:三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既然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就要从古代汉语中摄取养料。象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等现代文学大作家,无一不在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面有精深的造诣。钱钟书《管锥篇》。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篇名和主题歌都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洄从之,道阻且长。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见,熟悉古代文学的语言,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的没有注释,需要老师自己解决。
《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恳求焦母留下刘兰芝时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复”下
无注。“复”作副词的常用义是“又、再”,如本文“终老不复取”。这里讲成“又、再”不妥。“又、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而焦仲卿只娶了刘兰芝一人,也只娶了她一次。“复有助动词“能义。《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如果解为“又、再”似乎亦通,但不合事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百川不可能西归,更谈不上再向西归。“幸复得此妇”即幸好能得到这个妇人。
《史记·屈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高中课本“极下无注。在这段文字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劳苦“疾痛“倦极“惨怛都当为同义结构,“极不能理解为“极点。“倦“极同义。《广雅·释诂》:“疲、惫,极也。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胸喘肤汗,人极马倦。对文,“极亦“倦南朝··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一本作“不劳”,可见“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又《世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小倦”。可见,“极”就是“倦”。
课本中注释有的是错误的,需要老师有辨别能力。高三《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将晋鄙军:
“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选兵八万,进军击秦军。“勒兵注“检阅军队“勒无“检阅义。“勒”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拉缰止马”,再引申为“整顿”“部署《后汉书·光武纪》:“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以戏弄臣一说“戏为动词,一说“戏弄”为动词。两种说法于上下文意均欠稳妥。《艺文类聚》卷17“人部引《史记》作“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又卷84“宝玉部引作“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用此校勘今本《史记》,得知“臣是因下文而衍。原来戏弄的是玉璧而非相如。秦王因骗得稀世珍宝而喜形于,又将之传给妃嫔赏玩,这才是文意重心所在,而非着意玩弄相如。
三、课程的性质与学习内容
古代汉语这门课在解放前的旧大学里没有普遍开设,解放后到56年这段时间,高校把古代汉
语作为语言专业课开设,但教学内容不同,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教,有的讲成文言语法,有的专讲文字、音韵、训诂,有的讲成汉语史。各校要求不同,但都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述,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当时学生有对文言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而57年后的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古汉语课程的性质就由专业课转为基础课,成为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61年,王力先生率先实践,把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改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在教学时只讲通论、文选。文选重在字、词、句落实,并把一些现象放到理论高度上认识,与古代文学要求不同。古代汉语的通论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
1、文字学常识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统一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大佛寺东坡楼东坡像左侧东坡书写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一般写作“暮”。如何解释?“莫”甲骨文作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音“莽,是“草莽”的“莽”的本字。太阳落入草莽中,即傍晚。后来“莫常被借为否定副词“不”和无定代
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则在“莫”下加“日”,以表将近天黑意,“莫”“暮”就成为一对古今字。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  户。”向,指朝北开的窗户,这个意义今天已不易体会。甲骨文作    ,象屋檐下面墙上有一个窗户之形,并不从口。《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为了防寒,在冬天把朝北的窗户堵上,用泥抹好柴门。
2、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古书词语的理解。
苏轼《喜雨亭记》记叙喜雨亭建成后,苏轼与客庆贺:“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注:“属zhu,后来写作嘱,属客:斟酒给客人喝。”其实“属”与“斟”无联系。将“属”讲成“嘱”不妥(古今字)。“属”、“注”声母皆为“章”母,在《广韵》中同为“遇”摄(《广韵》16摄,每摄由发音相近的韵所组成)两字声同韵近,意义相通。“属”通“注”即“斟”“灌”之意。举酒:拿起酒。属客:斟给客人。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对方音作出解释。方音是古音的保留。“街”。古音jqx是见系gkh和精系zcs演变而来的。《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文水”为什么读成“门水”呢?因为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文在唐宋时读轻唇音“微”母,在上古时就读成重唇音“明母。于是,wén(文)就读成mén(门)。今天有些方言还保留这一上古读法。湖南益阳方言就把“wén  zi(蚊子)”读成“mēn  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