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哲理赏析
 一、唯物论部分 
1题木居士  (唐   韩愈
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
此诗中“火透波穿”是指这块木头经过水与火的洗礼,“不计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春秋,是一块老木头。接下来这句讲,它的根像佛头佛面,躯干呢像佛身,讲他是佛的化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偶然题作是佛的化身,便引来无数求福的人。这首诗包含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 。世上本无鬼神,上帝、鬼神观念只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歪曲反映而已。
 
2.竹枝词    (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3.大林寺桃花   (唐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两首诗说明,世界如此之大,风雨阴晴,花开花落,因时因地而已,因此,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  (唐 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5.日出入行  (唐  李白)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两首诗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时光的流逝,事物的变化,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6.泛舟(宋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成功地改造世界。(亦含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读书功夫到家,则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7.龟虽寿    (魏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此诗气势恢宏,说明人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 认识论部分
8.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诗揭示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为社会做贡献。 
9.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诗生动形象地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辩证法部分
10.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因此,这首诗揭示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
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11.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12.拟古 (明 钱宰)
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
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13.论诗 (清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从而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14.草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此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15.小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
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16.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说明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的。 
17.蚁  (唐 元稹)
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鲸。
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下的雄心壮志?
 
19.寄兴  (宋  戴复古)
黄金无足,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化的错误。
 
20.四十年来画竹枝 (清)郑板桥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此诗包含了矛盾同一性原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1.雪梅  (宋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22.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23.前出塞   (唐  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此诗包含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好了,其他矛盾就比较容易解决。
 
四、价值观部分 
24.古瓦砚 (宋 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顽。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
、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5.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路。
 
26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含有哲理的诗句
27.潍县署中画竹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