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参考4)
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
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
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三、时间的安排有些不合理。
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25分钟,第二首15分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
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打磨和听课评课,既提高了我的自我反思和教材解读能力,又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成功攻克文言文
    初中生往往对文言文感觉很头疼,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学习起来就不会感觉特别吃力了.
    高效学习经验——学习文言文要多读多问
    语文学习,首先要做到上课专注和认真,抓住每一分每一秒,记知识要点和重点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多读多问。”中考状元XX在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这样说道
就拿文言文来说吧,它是中考的重点,我们更要多读多问,熟练地掌握每一篇课文。例如,在预习《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我将课文读了五六遍后,我对‘渔人甚异之’中‘异’的解释产生了疑问,我
问班中个优秀的同学,她说这个字的意思是‘感到奇怪’。上课时,老师说这个字的意思是“以…为异,认为……是奇怪的”。我觉得这两种解释都有合理处,但也有不同,于是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说这个词是意动用法,翻译整个句子时可以用那个同学的解释,但单字解释时则需要用老师的解释。
初中生普遍感觉文言文很难,很多优等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学习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某同学也是中考的佼佼者。
他认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无非是对课本内文言文知识的考查。他在文言文学习中,采取了“一读二看三迁移”的方法,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所谓“一读”,就是整体阅读所考查的文言文语段,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由于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有情节有人物的文言文,可以说是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会联系书本知识,如“扬州有珠,甚大,天晦多见”,我们就可以进行联想,句子中的“甚”在课本中也出现过,如“可爱者甚蕃”;又如“晦”在“晦明变化者,山间之四时也”出现过,通过这样的联想,就能了解了文章的意思。
田园风光的诗
    “二看”就是看题目,在题目中寻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的信息。三迁移”是指在做题中,运用课内知识来解决课外题目。某同学认为,能否做好文言文试题,关键在于能否了解文章的内容。只要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中考文言文阅读就不再让人望而却步。高/效/锦/囊学习文言文要举一反三
    考语文题中文言文阅读多是考察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字词的分析、语段阅读赏析及古文翻译。复习中可用知识辐射法,以本为本,以本为纲。如掌握某篇文章中的某一词语时可回顾相关课文中该词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它们进行辨析与归类
    这样既在相关联系中辨析了词义,又在重复中加深了记忆,举一反见一而知类,把教材用尽、用足,夯实了基础,即使遇到课外文言语段,也可以灵活应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