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的屈原
记得高中时,第一次学到《离骚》选段,“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两句背得滚瓜烂熟,读得久了,心中也便有了幻想着的屈原形象。我觉得他是高洁儒雅的,是忧国忧民的。这样一个给人一种舒服感的温文尔雅的屈原,却投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让人觉得可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深思一下。
所以,屈原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百度百科中屈原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屈原是战国楚国人,青年时就见闻广博,关心国家安危,长于文辞,深受楚王器重,任左图之职,在朝中与王商议国事,外出接待宾客,应付诸侯。可屈原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失败,在于他没有遇到一个明君。“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王的昏庸,也让他彻底对楚国失去了信心。屈原这个人呢,办事儿不知道迂回,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和有错误的朝臣,往往正面与其冲突,这样一来,结怨甚深,屈原还是个替老百姓着想的开明官吏,这也与当时的腐败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与其
意见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结果,他的权利渐渐被楚王削弱了,就是这样,屈原也没有吸取教训,还是写诗嘲讽当时的时政,这更增加了当权者对他的不满。在《离骚》也有说到,他希望君王“抚壮弃秽”,为王“导夫先路”的壮志和抱负。
离骚屈原原文我想,政治上的失败并不足以让屈原就此投江而死,我想,这或许和他的思想态度有关。而在那样的战国时代,关于个体生命和人生观的思考主要有两种:一种人生观关注人的社会存在,看重的是人的社会价值,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显然,这是儒家的人生观。另一种人生观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看重的是人在宇宙中的绝对精神自由。要达到绝对的精神自由,就要彻底摆脱功名、利禄、权势、地位观念的束缚,也就是通过远离社会现实,使精神超越功利、世俗乃至自我,达到优游自在的境地。显然,这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人生观。我认为屈原选择的是第二种人生观,脱离世俗般的存在。这种想法也可以在《离骚》中得到证实。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吾令凤鸟飞腾兮, 继之以日夜”,“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余”,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解佩以结 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 以不好”。不难看出,在“上征求女”过程中,为了实现远大理想,达到既定目标,诗人驱使龙
凤,喝令人神,驰骋于四海八荒,十分突出地表现出积极奋进的人生态度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力量。这种态度和力量使诗人雄心笼罩宇宙,精神超越古今。
“上征求女”象征着向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亦即诗人的人生价值的寄托之地进发,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神圣行程,所以,其心态除了前面所说的人生价值寄托于人生理想的实现,将个人融入社会的积极入世的儒家人生观的基本特征。这个以诗人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上征求女”部分,足以说明,此时的屈原早已是不在乎生死的了。
现在不管说什么,屈原也已经成为了历史般的存在。但是,屈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依旧还是那样的高洁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