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古代小故事
相关推荐
诚信古代小故事(精选17篇)
我国古代讲诚实守信用的故事太多了,不胜枚举,举不胜举。有一些故事同学们可能是如数家珍,有的是随口道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代诚信故事,希望能帮到大家!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1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赵王答应。
这件事让赵惠文王左右为难:要是答应了,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于是,赵惠文王就想蔺相如出使秦国,让他要么把壁带回来,要么把十五个城池带回来。
蔺相如一口答应了,并且说:“不完成使命不回来见大王。”
蔺相如带着和氏壁到了咸阳,秦昭襄王接见了他,蔺相如把和氏壁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壁看了看,挺高兴,又把壁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可是就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蔺相如确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换壁。
于是,他上前对秦昭王襄王说:“这块壁有点儿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壁递给商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气冲冲地说:“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壁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壁在这柱子上一同撞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壁,对着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壁,连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怕再上当,就说:“大王如果诚心换壁,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壁的仪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的模样,把壁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的咸阳的使臣,在大殿上举行隆重的仪式。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壁送回赵国去了。”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了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有诚意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壁交出来。”
秦王觉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国当然不愿意割十五个城池,这件事就这样放下了。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2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么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3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贯注重恩德,在当时声誉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职时,一次下去考察,途经美稷县,当地的孩子们闻讯后,自发地聚集到一起夹道欢迎他。郭汲不知情,就问:“小朋友,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要来,我们特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一一答谢。在美稷县办完事后,孩子们又闻讯赶来送郭汲,并问他什么时候返回。郭汲立即让随从计算返程的日期,告诉了他们。
由于事情办得十分顺利,返回美稷县的日子比预期早了一天,但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郭汲下令在县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4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
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5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小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他
的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小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小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6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诚信古代小故事 篇7
郭汲,东汉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他做并州太守时,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反许多冤假错案,有功于民,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敬仰他的为人。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
一次,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还没有进城,就看到有几百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道旁拜迎。郭汲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郭汲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
郭汲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查民情,慰问贫苦,所致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事办完了,又要到
下一个县考察。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
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关于诚信的文章
郭汲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信之至矣”。后以“郭汲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