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案(优秀15篇)
综合实践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营造一个研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增强探究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中国茶文化相关知识。
活动时长: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导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课题。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然而茶是一个学问很深的话题,要想进一步了解它,我们就必须要进行深入地探讨与研究,你们打算想从哪一方面去研究有关茶文化方面问题呢?
引导学生调查茶的种类、名称、中国名茶、传统制茶叶的方法、泡茶方法、茶与健康和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茶道艺术等。每组可以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重点研究;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收集、阅读与茶有关的文章(诗词、散文),并初步了解中国5000年茶文化和家乡茶文化的发展过
程;
引导学生掌握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
2、各小组确定研究主题,讨论并制定本小组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准备好收集资料工具,如笔记本、照相机等。
第二课时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都喜爱猜谜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动动脑筋,猜一猜好吗?
(出示谜语):“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你们真聪明,谜底就是茶叶,板书:茶。
二、师生介绍茶知识,引出家乡茶。
茶的种类繁多,茶有绿茶、红茶、花茶、白茶等,我们家乡也盛产茶,你知道我们的茶属于哪一种茶类呢?板书:家乡的绿(并让学生简要介绍家乡的茶资源情况、茶的种类等。)
三、观察茶叶,学生感言。
1、教师出示茶叶片(新鲜)。
引导学生从它的形状、泽等方面谈。
2、教师出示成品茶(一粒),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表达。
3、突出两者之间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不易与艰辛。)
教师总结:是啊,从一片片嫩绿的叶儿到制成蜷曲成螺的成品,其中要经历多少艰辛的劳动和复杂的工序。这其间,饱含着多少茶农的汗水呀!
四、引领学生入境,回味“成茶”的过程。
1、指名学生说说茶叶的“成茶”过程。
2、教师小结。(种植、采摘、杀青、揉捻、焙干)
3、按顺序重点讲述采摘、焙茶。
(1)出示采茶图、焙茶图。
综合实践教案
(3)表情感。(你想对家乡的这些茶人说些什么?)
小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正是这些家乡的茶农,用他们的艰苦炮制了茶的醇香。其实,家乡陆郎的绿茶不仅胜在她的、香、味、形上,她还有许多保健的功效。让我们在这声声古朴的乐声中品茗,让我们了解茶的功效,让我们“饮水思源”,让我们向家乡的这些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板书:我爱。
五、了解功效,细细品茗。(播放配乐录音,静静地品茗,深深地思考。)
六、交流学生搜集到的与茶相关的诗句、词句。
七、布置作业。
以“家乡的绿茶”为题,写一片小练笔
第三课时
1、走进茶园学采茶。
清明时节,正是茶树生长茂盛的时期,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是一垄一垄碧绿的茶树。采茶人头戴草帽,身背竹篓,穿行在茶园中,灵巧的双手在茶树上飞舞,茶叶的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极美的图画。
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茶园,跟随采茶人学采茶叶。所采茶叶的标准是一芽二三叶,但是采哪些茶叶,怎样采,都很有学问。在茶农的耐心指导下,学生们从不会采,到有一定的速度;从采大叶到标准的一芽二三叶,进步很快。望着采摘回来的嫩绿的茶树叶,同学们虽然腰酸背痛,但是感觉很有成就感。
听茶农们介绍茶树的生长过程。
仔细观察茶农采茶,听茶农介绍采茶技巧。(采茶好像"凤点头",采茶时,左右手都要用,一左一右轮流采,动作讲究协调;其次采下的嫩叶也分几个等级,最上等的嫩叶为一个嫩芽,如雀舌;次上等的嫩叶一般为一个嫩芽加1至2片侧叶。)
学生学采茶,茶农指导。
2、学种茶树,初步掌握茶树的栽培技术。
听农技师介绍茶场的两个茶树品种,学生观察两种茶树各有什么特点,制出来的茶叶各有什么特点。(都是楮叶种,灌木型,树姿半开展,芽叶黄绿,白毫中等,发芽密度大,整齐,产量高,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是优质绿茶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发芽期中生偏晚,适宜品种搭配和机采。场内的品种一种是大楮叶,一种是小楮叶。)
学生询问茶树的生长特点(气候、温度、水分、土壤等)。如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度,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1、交通与生活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和展示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并知道交通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案。
2.认识主要的交通工具,并能够运用所认识的交通工具设计一次旅游计划。
3.通过设计未来交通工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