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第一篇: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读后感)
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分享
最近读《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这本书,其中第六章发展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当谈到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的一些观点时感觉非常的实用,和大家分享一下:
智力障碍是指儿童在发展期间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常态,同时伴随适应性行为方面的缺陷。这个定义必须符合3个条件:
1、智商低于平均水平两个标准差
2、伴随有适应性行为障碍
3、发生在18岁之前。
智障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不良适应行为,人格偏差,人际与社会适应不良,造成心理问题的因素有个体原因和环境原因。
作为智障孩子的家长,面对智障孩子心理问题,应该如何去做?下面有6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式:
1、转移法。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可用其他有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忽视法。孩子有时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出现打自己的头或呕出食物等不良行为,以得到关心。如果父母表现的很关心,那么下次孩子便会乐此不疲。
3、疏导法。智障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差,无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因而有时会以伤害他
人,顺坏物品等方式来引人注意。为此,父母平时应多关心,并进行沟通方式的训练,使孩子掌握表达和发泄需求和情绪的途径。
孩子教育问题4、手的控制。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可用手牢牢地握住他犯错的手腕,待他挣扎
1-2分钟后才放手,通常此法对打人、摔物、打头、扯电线等手部行为有制止效果。时候再教孩子掌握表达和发泄需求和情绪的途径。
5、拥抱控制。当孩子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时,可紧紧地拥抱他,使她无法挣脱,同时
一边拍抚他一边同他轻言细语,直到孩子不再挣扎。
6、环境控制法。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的游戏和活动空间,教他收拾物品于固定处,不希望他接触的物品要收藏好,容易引发他异常行为的物品尽量不要让他见到。作为老师,面对智障儿童的心理问题,如何处理呢?
(一)如何处理智力障碍儿童的情绪失控问题
智力障碍儿童轻度的情绪行为问题可以通过特殊教育和训练得到有效地控制和改善
1、寻出可能造成情绪失控的因素
2、善于用行为改变技术
3、提供书写的机会,培养书写习惯,以减少情绪爆发
4、短暂隔离,或转移注意力,以稳定情绪
挫败也可能导致暴怒行为,教师宜避免让儿童承受过多的挫败,当儿童显现暴怒行为时,教
师可把他带离现场,送到另一处小而安静的地方,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活动,提供儿童充分休息的机会。儿童借此获得自我重组,自我控制的机会和空间。
(二)如何处理智障儿童的多动行为
一般智障儿童多动的问题原因有3个,1环境或学习的因素
2、其他疾病引起
3、注意力缺陷或多动症
1、环境或学习的因素
教师必须考虑教材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教法是否恰当,教师外面环境是否太过复杂,教室布置是否太多让儿童分心。
2、疾病因素
因注重主障碍的,借助医学帮助,通过药物来辅助。主要障碍若有缓解,多动行为也会减轻。
对于智障儿童,我们应该接纳他们,用爱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不乏亲情的温暖,生活有幸福感,安全感,并可在快乐的生活中孕育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篇: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发展
智力障碍是由于不同病因导致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受到损害或损伤,加之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而致脑发育迟滞,其中特异性的感知觉与认知功能障碍,严重阻碍发育期儿童综合能力发展,部分儿童伴有感知能力发育低下、运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障碍。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发展,根据脑可塑性发育理论,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特殊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感知觉是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儿童认识事物的开端,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以此适应周围环境。早期对智障儿童实施正确的认知教育,可以使发育迟滞的症状得到改善,挖掘他们在认知,语言、思维、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认知和学习能力。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一般认为,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特点与正常儿童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智力
障碍儿童也遵循着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发展顺序,不同点在于感觉的量或质有区别。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是智力障碍儿童的典型特点。智力障碍儿童的绝对感受性低于正常儿童,因此,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一)加工速度慢
智力障碍儿童感知信息的速度明显不及正常儿童。研究发现,在速示条件下(22微秒),正常儿童能够认知57%的图片,而相同年级的智力障碍儿童来不及认知任何一个图片。当图片呈现时间增加至42微秒时,正常儿童差不多能认知全部的图片(95%),而智力障碍儿童仅能认知其中一半左右的图片(55%)。
(二)辨别能力低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通道之一。儿童视觉能力通常以视觉集中能力、视敏度以及颜视觉来衡量,正常情况下,新生儿便能够觉察移动的物体,并能用眼追随,1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能够以比较平稳的眼动追踪移动较慢的物体;2岁幼儿的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儿童的
颜视觉发展很快,4个月的婴儿开始对颜有分化性反应,能区别彩和非彩。3~6岁幼儿对于8种常见颜(红、橙、黄、绿、蓝、紫、黑、白)的命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集中能力以及视敏度的发展落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颜命名能力的发展规律是:先是对红、白及黑正确命名,然后是黄、绿和蓝,最后是紫和橙,与正常儿童颜命名的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但在时间上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障碍程度愈严重,滞后愈显著。研究者认为,智力低下严重制约了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认知。虽然他们能识别和命名部分颜,但正确率远低于正常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对颜基本属性有一定感知,但很难形成抽象的分类标准,这说明智力障碍儿童的颜认知还处于较低级水平。
林仲贤等对不同智商水平的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图形辨认能力进行了研究,并与同龄正常儿童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智商在31~51之间,平均智商为41.6,平均年龄为11.7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在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1.4%;在以0.01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0.7%。智商在55~75之间,平均智商为62.0,平均年龄为10.2岁的智力障碍儿童,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时,平均辨认正确率为48.5%;在以0.01秒速度呈现时,平均辨认正确率为45.0%。与同龄的正常儿童相比,无论在哪一种呈现速度
条件下,智力障碍儿童对图形辨认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由此可见,智力障碍儿童视觉辨认的正确率与智力损伤程度有关,智力损伤程度愈重,视觉辨认能力也愈低。
林仲贤等对平均年龄为10.8岁,平均智商为49.3的22名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了视、触长度知觉的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视觉辨别还是触觉辨别,智力障碍儿童都明显低于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林于萍对智力障碍儿童形状知觉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智力障碍儿童在形状知觉的各层次上均存在困难,与正常儿童相比有显著的差异。林仲贤等对一组9~12岁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进行了研究,该组儿童平均年龄10.1岁,平均智商53.8,结果显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明显比正常儿童(平均年龄8岁)差,智力缺陷对视觉图形空间定向能力(心理旋转)有明显的影响。
智力障碍儿童的听觉分辨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因此,在汉语拼音学习中,常将近似音节混淆起来。智力障碍儿童的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比如对冷热、疼痛的感觉迟钝,因而容易引起自伤。另外,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不及正常儿童。当同一事物置于不同的环境时,智力障碍儿童往往缺乏辨认能力。例加,在黑板上认得的字,在课本上可能就认不出来。如何发现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儿童的及早发现与鉴别对于促进儿童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筛查智力障碍儿童常用的方法是观察与筛查测验。观察是全面了解智力障碍儿童发展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在某些领域的发展中落后于正常儿童,对照儿童的生长发育关键阶段的表现,可以发现儿童智力障碍的迹象。筛查测验可以省时省力地从大量儿童中初步地筛选出可能有发育问题和障碍的儿童。
针对智障儿童语言发展迟缓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是帮助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智障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
一、立足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
智障儿童一般指大脑受损而智力发展障碍的儿童,其智力水平比同龄儿童低,且发展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存在语言不同程度的缺失,并且大部分不善言谈。为了使他们今后能融入社会,在课堂教学中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就是显得十分重要,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纵深发展,增加分析能力,在教材中设有“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想”是思维的过程,“说”是语言表达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想得清楚,更要学生说得明白,智障学生因语言障碍往往不愿说,以至越学越难学,严重影响智力补偿、智力发
展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该严格把好语言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智障儿童在语言方面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表扬,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积极的学习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