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读后感700字集合11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常谈读后感700字集合11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经典常谈读后感700字1
    朱自清这部书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朱自清的这本书的书目编排挨次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第,文第。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根据传统的经史子集的挨次,并根据传统的已经将“学校”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殊是经,史,子,集就必需先从理解字义开头,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专心良苦。
    纵观通篇,朱自清不但对每一本著作都做了精辟的解释,并且在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了他自己的一些熟悉。比如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生活的艺术。”在《尚书》中,朱自清对几千年来关于《尚书》的真伪也做了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由于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供应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熟悉这些著作的渠道。
    朱自清的这本书虽然称作为“经典常谈”,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本书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典常谈”,更深远地来看,其实还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众所周知,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地深化每个人生活时,我们的生活也充斥着很多新生文化,以至于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面对日益增多的“泊来”文化,已经很少在有家庭再给孩子接受“传统教育”了。所以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肯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究竟,我们的华夏文化还是需要下一代来传
    最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一书,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六十余年年,看了这本书,书中字里行间都出现出他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怀不已,并为其短暂的生命而惋惜。
    书中从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动身,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国语》、《高校》、《中庸》、《论语》、《孟子》等十多种中华文化经典和诸子百家思想,以及诗、文、赋等文学体裁进行了深化浅出的介绍和分析,为广阔青年解读中华文化经典开启门径。语言简洁明快,把握精髓,是难得的导读精品。
    在书的序言中阐述了何谓经典,经典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中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东西。然后说明经典都包括哪些书籍,这些书籍共有十三种。这十三种书籍的,产生的缘由,书的内容,及该书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别逐一地作了介绍,这种夹叙夹议的过程就构成了全书的内容。这本书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书,由于朱先生在书的序言里说,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他的这一主见得到当时教育部的认可和教育界很多人士的赞同。
  经典常谈读后感700字2
    浩瀚的书海始终延展至天际,最终凝缩成一个点。在宇宙般无垠的书海中求索、汲取、消化,萃取精华凝成一本书,那就是我正捧在手心里的《经典常谈》。这巨大的工程,全凭一个人的努力来完成。这宏大的工程师,就是朱自清先生。
    人有如沧海一粟,但集天地之精华。《经典常谈》亦如灵气的人一般,乃浩瀚书海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
    《经典常谈》以通俗流畅的文字,按历史进展的脉络梳理了从仓颉造字开头到《周易》《诗经》《春秋》、四书五经、诗、辞、文、赋的经典内容,为读者供应通览国学精华的指南。其中所呈现的内容,有我曾专心通读过的,有间或翻阅未曾细细品尝的,还有从未涉猎的。朱先生在文中提到,担忧一些人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不必再读书中所排列的原著了。我倒觉得这种担忧大可不必。由于正如本书的写作宗旨——使经典普及于一般人。
    人们若想从经典中吸取肯定的养分,对此有个也许的了解,那么此书已将各类经典之精髓一一呈现,读之自然受益匪浅;若是国学的一般爱好者,正能从今书中得些阅历,激发一探
原著的爱好——我对其中一些已经粗略读过的著作又提起了再读的兴致,而某部尚未接触过的则已然排入我的读书方案之内,这也应当是的初衷之一吧;若要对其中某些或是全部的经典内容进行讨论的,那此书则更能助力讨论人员,使其易于把握方向、紧扣主题,无论是讨论前的"热身、讨论过程中的比对,还是讨论即将出成果时的总结,都值得借鉴。由此可见,朱先生讨论国学经典而凝成的这本精华巨著,对不同层面不同需求的人都会大有助益,真乃善莫大焉!
    在《经典常谈》的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常被朱先生的讨论精神、独到见解所感动,也不时为书中所介绍的一些经典作品的成书过程以及精彩内容所打动。司马迁因受李陵案牵连,在患病污及先人、见笑亲友的宫刑之后,忍辱负重,继承先业,综括三千多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历时十四年之久,最终写就一部大书——《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了完成先父遗志,为了体现自身价值,司马迁不轻言放弃,甘愿忍受屈辱,让自己死得其所,“重于泰山”,其中的艰辛困苦有谁知!
    从朱先生的介绍中得知,“四书”(《高校》《中庸》《论语》《孟子》)为古人统一的标准的学校教科书。那时先生不讲解,只让同学背,不但背正文,而且得背朱熹的小注。只要
整个吞枣地念,整个吞枣地背;不懂不要紧,将来用得着,自然会懂的。读后感这不无科学道理,脑神经科学讨论表明,孩子的学校阶段即6到13岁,正是人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这个阶段选择古代圣贤的智能精华,进行经典诵读,加强学问积累,将经典内容存入大脑记忆,会烙印在潜意识里,会受到经典的潜移默化,能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朱子认为,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是成人。滋养心根,学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作为学校老师,我们从先贤身上所获得的何止是学问,所感受的何止是人格魅力,更有一些永不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读《经典常谈》,所获是多角度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