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先生诗中的意境
“意境”为何?古人多以意境来评价一首诗歌的造诣之深,那么意境到底为何物?其实,所谓意境,斯以为即是意蕴与境界。
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渗透在古代中国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园林设计等各种艺术中,生于意外,韵于象内。
“意境”之说发展史说起来也算是久远了,最早可挖掘到庄子先生对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境”的本字是“竟”,《说文》一书有记:竟,乐曲尽为竟。所以“竟”字指时间的停顿、停止。汉魏期间,佛教学说传入中国,《无量寿经》载:“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佛门认为“境”是人在精神上对时空的超越。故“超然物外”即是一种境界,宋朝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渊明正以脱略世故;超然物外为适;故区区在位者;何足盖其心哉?”恰恰就体现了超然物外的意境。六朝之时,刘勰、钟嵘将“境”化用于文学,盛唐之后,“意境”理论开始形成。
有一网友对“意境”做出名词解释:意境就是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看到这段话,我似乎才对“意境”这个词有了较深的领悟与理解。
论起意境深远的中国古典诗歌,数不胜数,洛阳纸贵,说到善于构造意境、创作的诗歌因意境宏大的诗人作家,那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才人辈出。本文就以王维先生的部分作品作为例子进行意境的浅析。
宋代苏轼苏东坡先生曾在《东坡题跋》下卷《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提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品摩诘之诗可氤氲其中带有画的韵味,观看王维先生的话,其中又似乎隐藏着诗的美妙,这不妨可说王维先生的诗歌造诣之深。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想必王维先生不仅对于人文历史上有深厚沉淀,对于自然景物有着敏锐感知,也在艺术想象和文字组织表达的节奏与美感上有着独到天赋,这使他的诗歌有着无限魅力。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到“三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学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能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要作诗,先讲物境,言之有物,物要具体,身处环境视之于心,中和于脑中,想象再现画面,再将景物之神描绘出来;接着是造情境,心
中种种情感,千丝万绪,深情酝酿,思考体味;最后情与景融会贯通,彰显情感,将其寄予景物之中,达到情景相融,意境一成,诗便成了。王维先生的多首诗都做到了此“三境”,其中之一便是《辛夷坞》。
《辛夷坞》作品原文是如此: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每根枝条末端,辛夷花高坠枝头,俯瞰深涧,高标傲世,生机勃动的一簇簇红在空寂的深山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却又特立独行、极具特,将其比作芙蓉花,更形神俱到,笔下之景跃动于纸,带给读者想象空间,山涧稀无人烟,辛夷花就在那热烈的开,也无意在乎是否有人观赏,盛情绽放后又悄然独自垂落,归于那黄土,静躺于那树根。此诗将辛夷花开放落下之景描写完整且生动形象,这便是物境,心情之空落清净,心灵清空深远,这便是情,诗读罢,心灵沉静,似郦道元《三峡》那“空谷传响,哀转久觉”一般,生命力的盛开转而败落,余韵悠长,仿佛我们就深处那清寂的环境,空荡荡的落寞感没有痕迹地浮上来,这就构造成
意境了。王维先生擅长写五言绝句,绝句的格律要求在唐朝之后愈发严谨,要求押韵严格且讲究平仄,且五言绝句,如字面意思,一句五字,很挑战文人的总结表达能力,而王维先生,却可以将五言绝句写得出奇的好,且意境深长,令人回味无穷,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艺之广,以及他以画入诗,让诗画相通,使作品意境宏大,不得不佩服他能将各种艺术类型渗透其中的艺术天赋与对大自然之美与奇妙的敏锐察觉。
在文学理论上,对于意境的审美有三大特征:一是情景交融,情为主,景为客,主客统一,情景之间相互发现,互相激发;二是作品有无相生,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时空转移是否包含着虚实相生,动静相生;三是意境是一种有限无限的超越美;深远的意境,其审美效果即“言有尽而意无穷”。正符合了这三点,《辛夷坞》情景交融为统一,花开之时寂静之景,花纷纷飘落的微动,动静相生,意境清远。所以这就是王维此诗受赞誉的原因。欧阳修在《六一词话》中说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辛夷坞》的空净也是由简短几字便传达给了读者,作者心灵的空落也感染到了读者,这奇妙的跨越时空的心灵碰撞,展现了文字的力量,也说明摩诘先生文字功底之深。
《辛夷坞》既带着花开花落动静结合的诗意美,也幸于作者富于特的细腻刻画与善于捕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美的眼光,将一幅艳丽的辛夷花绽开于清冷的山涧中的画卷描绘出来,这则是“诗中有画”,辛夷花的红与寂寥无人的山涧的冷调调和,使画面更冲击感官,想象力也随之展开,此情此景应了苏轼那句“空故纳万物”,故而此诗之意象构造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