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司马迁创造了纪传体的通史,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五种体例相互配合,构成有机的整体。
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沿革,是全书的纲领;
十表:依年月摘记大事,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八书:摘录文化、经济、制度、天文、历法等;
世家:记载王侯各国状况和汉代有功之臣;
列传:记载古今特殊人物或集团。
本纪、世家、列传是史记的核心部分,以本纪为中心,世家、列传依次分布在外围,而十表、八书则分别从不同方面形成对核心的补充。
司马迁开创的著史体例一直影响着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著述。历代史著,体例或稍有变化,但未超出此五种体例。
《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家之绝唱:
究天人之际。探究天道与人事之间的联系,对人事、人谋仔细的观察和记载。从历史人物的客观活动中分析其成败得失,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通古今之变。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历史总是通过不断地变革向前演进,重视当代史。战国以前写的简略,后写的详细。
成一家之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具有真正历史学家所应有的公正。有独特的历史思考,对历史现象有多层面的观察。对历史人物所持有的褒贬爱憎异于封建正统思想。
《史记》的艺术成就
无韵之离骚:
开创纪传体体现“文学及人学”的特点,用人物一生事迹来反映历史。
丰富的文学性,通过对人物言语行动,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写,再现生动历史面貌,增强文学性。
高超的艺术技巧,重要事件反映历史人物的突出特征。“鸿门宴”项羽优柔寡断,刘邦智诈狡猾;互鉴法。一个人物的传记中,体现其主要特征,其他性格特征并入他人的传记中。旁见侧出;出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用细节反映人物精神面貌,用小故事预示人物命运;语言富于表现力,以个性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魏晋文学
时代特点:大动荡,极混乱,汉末动乱的现实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可能,激发了仕人进取的愿望。另一方面,人命危残、朝不虑夕,给世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皇权观念淡化,注重个人利益,自我意识大大加强。文人从政的人生归宿的意识淡化。文化思想领域较自由,论正风气盛行:文、史、哲、地理学、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都有惊人成就。
发展概况:这时期的文学主要从文人和民间两个方面发展。文人文学中,在诗歌创作上,是五言古诗的兴盛时期,也是七言诗确立的时期。
散文上,骈文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乃至影响到了后世。
小说上,志怪小说繁荣,主要受佛经故事的影响和受巫和方士的影响。士大夫阶层讲究名士风度,谈玄理不谈政事。
民间文学中,南北朝乐府民歌盛行,受南北朝经济、政治、地域、文化的影响,各具特。
文学“自觉时代”:(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对文学地位的认识。开始取得相对独立于政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地位。
对文学的认识。“文笔”之辨,第一次表现给文学划定明确范围的意识。
对文体的辨析。奏议宜雅(雍容典雅),书论宜理(条理清晰),铭铢尚实,诗赋欲丽(形式美巧)。
大量的对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如《文选》《玉台新咏》
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绘和探讨,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文学理论体系的涉及和建立。由单篇文论转向综合或专门的文论;由简约的批评《典论文论》,现象的描述《文赋》,向理论升华《文心雕龙》;由横向评述向纵向厚说发展。
“人的觉醒”“文的自觉”。文学活动由自发逐步走向了自觉,由个人的自觉走向了时代的自觉。创作主体对文学的创造价值获得高度的自信,产生了为渲染内心情感,表达思想愿望和进行美的创造的强烈要求。
建安风骨
建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代表作家三曹七子。
背景补充
时代特点前两句+形成慷慨正气,以悲凉唯美的风尚,儒学地位发生动摇,士人从经学桎梏中解脱,发现了自我。在文学方向转向非功利的抒情,诗歌创作有强烈的主观彩。
创作内容:战争离乱、生民忧患、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
整体风格:慷慨正气,以悲凉为美。
作家代表:曹植
曹植的创作特点
前期大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贵族生活的自状,志得意满;也常弥漫着战乱环境所赋予的悲凉慷慨情和人生无常的叹思。《白马篇》武艺高强爱国勇士视死如归;后期作品都表示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预愤心情;深度和广度较前期都有进步,艺术上更成熟。《赠白马王彪》悲苦之辞,愤慨之音。
曹植诗歌艺术成就:
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
被誉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内容既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形成既华丽绮焕又浑厚雄健的独特艺术风格。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彩和鲜明的声。
注重对称之美,注意语言锤炼。他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野田黄雀行》开头,惊风险浪,烘托环境险恶。
《美女篇》
借美女自况,用美女不遇理想配偶而盛年不嫁,比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分两部分,“休者以忘餐”为界,正反两面分别描写美女与众不同的非凡美丽,改变了汉乐府的叙事为主的表达方式,而抒情为主,具有鲜明的文化彩。
《美女篇》与《陌上桑》
前半部分:内部差异不大,但语言、风格等很不同。后半部分:内容不同,写美女盛年不嫁。
曹植对汉乐府的革新在模仿中有创新。一方面汲取了汉乐府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形成个人新颖的优美。清新流丽,精致典雅的特点。另一方面,在近用比喻,安排警句及对偶炼字方面可看出曹植在表达技巧方面的努力,形成了华美丰赡的风格,从整体上提高了诗歌的艺术性,更具文人气质。
《陌上桑》叙事以刻画人物为中心,是叙事诗的诗歌。《美女篇》抒情表现美女盛年未嫁的苦恼,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怀,融入抒情。
陶渊明思想内容(田园诗)
开创文人诗歌创作新领域:田园诗。亲切地描写田园风光,与自然融为一体。《归园田居其一》;真实描写自己躬耕生活,开创新题材,宁肯力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成为高洁人士的人格理想和楷模。劳动是艺术化的诗意行为《归园田居其三》。记叙他与野老、素心挚友的往怀。
陶渊明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平淡自然之美,诗人心境平和散淡,语言平易质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其纯净之美,他的诗句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语言的白描却高度艺术化。
情、景、理相统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陶渊明的风格:天性闲静,热爱自然,不慕名利,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
物我一体,心与道暝的人生境界;
而对人生的苦闷,老庄无为的玄学人生观对待,依靠儒家的思想力量,佛家般若思想也影响了他;
他摆脱了人世间世俗的烦恼,在精神真正达到了与自然一样境界。
永明体
南朝永明时期形成的诗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讲究上去入回声的对称和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代表诗人有谢跳《观朝雨》,沈约、江
淹等
宫体诗
徐庾体,是指一种讲求声律,对偶与辞彩华美的轻艳丽靡之风,这种文风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是指一种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声律,辞采丽靡轻艳的文风,它发端于其齐梁之际,到萧纲及周国文人时达到了全盛。主要特点:表现为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尚娱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的发展倾向的延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表现,代表人物:徐陵、庾信父子称为徐庾体,徐陵《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
庾信南北文风合流:
前期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用典俳偶均自然之巧;后期入北,羁旅他乡身仕异国,一种故乡乡关之思涌现在诗中,显得情绪深沉,诗风亦显苍凉;南北诗风的悠长在于庾信的诗中结合,创造出技巧精工又格调苍劲的优秀作品,成为南北诗歌之大成者。
隋唐五代文学
魏晋+初唐过渡盛唐
初唐:南北文风合流,隋代文学的作者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太宗君臣不少作品雍容雅正,气象壮丽恢宏,常常壮大怀抱与词彩辞藻并存,显示了南北合流的文学趋势。传递出诗歌变革的时代信息。
形式上,上官体“绮错婉媚”,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以及“”六对八对”之说。
沈、宋、杜等人的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完美的格律形式。
内容风格上,陈子昂准备了理想的感情基调,四节开创了广阔的表现领域。
意境上,张若虚、刘希夷等人在意境上创造经验积累为盛唐创造玲珑凑泊,不可句摘的诗歌意境提供借鉴。
理论上四杰、陈子昂反对齐梁之风,提倡风骨兴寄的文章。
盛唐气象
后人对盛唐诗歌的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初唐四杰
王、杨、卢、骆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初唐四杰创作艺术特点
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诗中有大气势。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七言歌行本身就有一种流动感,铺写抒情,夹杂议论。显出刚健骨气。
渐趋成熟的五言律诗追求对偶的整齐,声律的谐调,表现出一种感情的相对稳定。
“四杰”诗风也属“”当时体”并未完全摆脱宫廷诗的影响。
上官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的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诗歌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健康开朗的创作内态。在唐诗发展史上,他上承杨师道等,又下开“文章四友”和沈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陈子昂理论主张
反对齐梁诗风,提倡风骨寄兴。政治彩很浓,借《感遇》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
是追踪建安风骨的理想诗风。将壮大的情思和声律与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的文字,对唐诗的变革有关键作用。
陈子昂实践创作
慷慨悲歌的情思,昂扬壮大的感情气势。《感遇》(三十六)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暗藏壮伟情怀,展现积极进取的风貌,《登幽州台歌》在一己的悲哀里,蕴含风气之光的伟大
孤独感,透抚剑见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