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410816409.0
(22)申请日 2014.12.24
C07D 471/04(2006.01)
(71)申请人常熟理工学院
地址2155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南三环路
99号
(72)发明人袁荣鑫  付任重  柴文  陈志凯
马运声  汪权
(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
(普通合伙) 32204
代理人张俊范
(54)发明名称
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以2-甲氧基-5-硝基苯胺盐酸盐为原
料碱处理得化合物1;化合物1以离子液体催化下
甲酰化得化合物2;化合物2采用硼氢化钠还原得
化合物3;化合物3经重氮化后与HBF 4作用得化合
物4;化合物4与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的化
合物5;化合物5用甲酸处理得化合物6;化合物
6以离子液体催化酰胺交换得化合物7;化合物7
与2-氧代戊烯二酸二甲酯反应得化合物8;化合
物8在Cu(OAc)2·H 2O 作用下通入氯化氢得化合物
9;化合物9碱性水解得化合物10。本发明原料便
宜,易得,而且稳定;反应产率高,反应速度快,产
物容易分离,催化剂可回收使用,绿环保。(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0页
(10)申请公布号CN 104557921 A (43)申请公布日2015.04.29
C N 104557921
A
1.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以2-甲氧基-5-硝基苯胺盐酸盐为原料,水溶后碱处理,再用乙酸乙酯萃取得化合物1;
buchi2)化合物1以甲酸为甲酰化试剂,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得到化合物2;
3)化合物2采用硼氢化钠化学还原剂催化氢化合成化合物3;
4)化合物3经重氮化后与HBF
4
作用得化合物4;
5)化合物4与2-甲基乙酰乙酸乙酯反应的化合物5;
6)化合物5用甲酸处理得化合物6;
7)化合物6以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通过酰胺交换反应得到化合物7;
8)化合物7与2-氧代戊烯二酸二甲酯反应得化合物8;
9)化合物8在Cu(OAc)
2·H
2
O作用下通入氯化氢得化合物9;
10)化合物9碱性水解得化合物10;
其具体合成路线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1合成化合物2的反应中,以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通过酰胺交换反应得到产物,反应中化合物1与甲酸、催化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0.01-0.05;所述步骤1中的具体反应步骤为:
所述杂多酸离子液体催化剂cat.的结构式为以下结构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1合成化合物2的反应中,化合物1与甲酸、催化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0.0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6合成化合物7的反应中,以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通过与胺类化合物的酰胺交换反应得到产物,反应中化合物6与胺类化合物、催化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0.01-0.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化合物6合成化合物7的反应中,以杂多酸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微波条件下,通过与胺类化合物的酰胺交换反应得到产物,反应中化合物6与胺类化合物、催化剂的投料摩尔比为1:1.5:0.02。
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化学合成领域,具体涉及吡咯喹啉醌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PQQ)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一种氧化还原酶的新辅酶,
是继黄素核苷酸(FMN、FAD)和烟酰胺核苷酸(MAD、NADP)之后发现的第三种辅酶[1]。1979年Durin确定这个辅酶就是PQQ,随后Salisbury等测定了PQQ的分子结构[2]。PQQ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在炎症、溶血性贫血、传输神经兴奋失调、肝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目前PQQ已被归入B族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因子[3]。
[0003] PQQ的分子结构如下:
[0004]
[0005] [PQQ的化学合成]
[0006] 自从1979年PQQ分子被确定以来,PQQ就成为了有机合成的热点分子之一。PQQ 的首次全合成
是Steven M.Weinreb小组在1981年完成的[4]。当时,这一全合成路线并不理想,总共经过12步反应,总收率仅有2%,但是为以后的PQQ全合成奠定了基础。1982年,E.J.Corey小组设计了另一条新的合成路线,仅用8步反应,以20%的总产率得到了高纯度的PQQ[5],但是这一全合成路线只适合于实验室制备毫克量级的产品,大大限制了PQQ工业化应用。随后,JamesB.Hendrickson等人以光催化反应为关键步骤,通过13步反应合成了PQQ,总产率12%[6]。由于光催化反应对反应设备和反应控制的要求都比较苛刻,因此并不适合工业化的生产。1983年,Charles W.Rees研究小组通过12步反应全合成了PQQ,但是这一合成路线中涉及了不易得到的原料和中间体,因此也不是理想的工艺路线[7]。之后,George Buchi、Jaap A.Jongejan和Pierre Martin都通过不同的合成策略全合成了PQQ[8]。2005年,Kou Hiroya等以金属催化有机反应为关键步骤,全合成了PQQ,但总产率仅有4.7%[9],而且金属催化剂毒性大、价格昂贵。因此,研发一条切实可行的全合成路线,并且适于工业化生产PQQ是非常必要的。
[0007] [PQQ的生物合成]
[0008] 虽然PQQ已被发现30多年,但PQQ生物合成的途径至今并不明晰,但PQQ生物合成中所涉及的有关基因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van Kleef等以C13标记的碳源培养PQQ产生菌,并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分析,对生丝微菌的PQQ合成过程进行研究,推测出PQQ的合成前体是谷氨酸和酪氨酸[10]。Houck等采用相同的方法对甲基扭脱杆菌
和生丝微菌进行了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11]。从以上结果可以确定,谷氨酸和酪氨酸是PQQ生物合成的前体物,推测的PQQ生物合成中的骨架来源如下[12]:
[0009]
[0010] 之后,vanKleef和Duine[10]在推断谷氨酸和酪氨酸为PQQ合成前体物之后,对PQQ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推测,van Kleef和Duine假设的PQQ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0011]
[0012] Houck[11]等则提出了另外一条假定的PQQ合成途径。这两条假定途径有相同之处,但在合成后期环合反应发生的位置及先后顺序有所不同,Houck等假设的PQQ的生物合成途径如下:
[0013]
[0014] 研究证实,PQQ合成过程中缺少PqqC会产生一种PQQ合成中间产物,由于这种产物不稳定且含量低,因而难于纯化,长期以来一直无法确定其结构。Magnusson等通过高效液相谱分离到了上述PQQ合成中间产物,并采用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对该中间产物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