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
2019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试题(文史哲)A卷 B卷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
2、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文史哲  第一部分选择题
(本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孟子说:“天于之制,地方千里,公、候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日附庸。”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汉武帝即位后,改用布衣出身的公孙弘为相,又“从文学之中选拨出严助、朱买臣、主父偃等人,让他们以加官出入禁省,顾问应对。逐渐地,以加官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给事中等身份传从左右者,多达数十人。并由于时时被皇帝垂询而得参大政。”汉武帝此举的目的是(    )。
A.加强君主权力  B.解决王国问题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贵族
3、《秦琅琊台刻石》记载:“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材料中的“文字”应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渔翁夜傍西岩宿
4、梁武帝派陈庆之护送魏北海王元颢回洛阳,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时,感慨地说:“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洛阳旧貌换新颜”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经济重心的转移  C.割据势力的削弱  D.北魏孝文帝改革
5、日本学者内藤乾吉在《唐代的三省》一文中指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了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门下省堪称为代表贵族意志的机关。”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    )。
A.门下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三省六部导致君弱臣强 
C.皇权受到集体宰相的制约  D.贵族政治抑制朋党之争
6、唐玄宗将《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并列为不坏之法,南宋孝宗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能够反映(    )。
A.三教合一的社会潮流  B.三纲五常得到强化
C.佛学取代了偶家经学  D.陆王心学受到重视
7、 唐朝后期扬州成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所以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天宝十二载(753年)鉴真东渡就是由扬州起碇的。”这种状况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手工业的发展  B.城市经济的繁荣  C.大运河的开通  D.海外贸易的增长
8、 “宋元小说话本在宋元至明代初期,都是以单篇的形式流传。明中叶以后,在李贽等人的倡导下,一些文人、书商对流传民间的宋元话本小说收集整理,加以刊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    )。
①程朱理学的兴盛  ②印刷技术的进步  ③海禁政策的松动  ④通俗文学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9、顾炎武说:“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他指斥明末心学的弊害是“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由此可见顾炎武(    )。
A.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结合  B.批判宋明理学重道德轻功利
C.总结了天下治乱兴衰的历史教训    D.肯定人们物质欲望的合理性
10、“反者道之动”是道家对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下列说法中不能表达此认识的是(    )。
A.道法自然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飘风不终朝,飘雨不终日  D.物极必反
11、关于道,老子有这样的说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道是无法命名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进行规定的。
B.“道”指的是最先存在的那个事物的名字。
C.每一个事物都可以有一个名字,道不是一个事物,所以它没有名字。
D.“道”不是一个如“桌子”“水”一样的名字,而只是一个指称。
12、《孟子·公孙丑》在论述“人性本善”时,提出了“四端”的说法。此“四端”是指(    )。
A.是非之心、敬畏之心、辞让之心、恻隐之心
B.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敬畏之心、羞恶之心
C.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D.恭敬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敬畏之心
13、王阳明学问的核心观念,可以概括“致良知”,下列说法不符合王阳明原意的是(    )。
A.良知就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致良知”是指生活中遵从自己本心而行事。
B.良知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掌握大量的知识,最后融会贯通,才能做到有良知。
C.“致良知”必须在具体的事物中进行,而不只是心中冥想。
D.要达到“致良知”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然后以诚敬的态度去保持它。
14、庄子《逍遥游》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自由”。对此主题的理解,下列说法最接近正确的是(    )。
A.大鹏展翅九千里,小鸟只飞树般高,但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在飞舞,所以没有高下之分,都是绝对自由的。
B.列子并不借助人造的飞行工具,而是借助自然之力御风而飞,突破了人天生不能飞的局限,因而是绝对自由的。
C.一个人知晓人世间的荣辱是非,但是并不受其左右,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D.当一个人泯灭大与小、是与非、荣与辱、人与物的界限时,他就能够做到与自然同一,顺其自然地行事,他是绝对自由的。
15、儒家经典《大学》被认为是重要的学习入门书,其中提出的进德修身的所谓“三纲领”、“八条目”,依次是指(    )。
A.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格物、穷理、正心、诚意、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穷理、格物、诚意、正心、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C.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D.亲民、明明德、止于至善;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6、《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下列诗句中采用“比”的手法的是(    )。。
A.采采苯莒,薄言采之。采采苯莒,薄言有之。
B.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C.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D.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下列说法不符合《离骚》这一特点的是(    )。
A.擅长叙述客观事物  B.擅用香草美人意象  C.采用大量神话故事  D.主观感情彩强烈
18、《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下列诗句中,与“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句意相近的是(    )。
A.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B.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C.清筝向明月,半夜春风来。  D.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对18题中《行行重行行》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A.远行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B.远行在外的游子对自己功业理想的追求。
C.主人公远游在外,久难归还,思乡情切。
D.主人公思念远游在外、久不归还的亲人。
20、阮籍《咏怀》(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被野草(5),岁暮亦云已。”对诗中“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两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借自然之景物,表达人世的艰辛及生命的脆弱。
B.从春天到秋天,自然界的生命从繁华走向凋零。
C.借自然景物的盛衰,表达了归隐于山林的快乐。
D.首句是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演化而来的。
21、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有言:“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与“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句意最相近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C.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D.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22、“飘逸”和“沉郁”分别是前人对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下列李、杜描写战事的诗句中,属于杜甫的是(    )。
A.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B.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C.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D.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23、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歌既有视觉描写,又有听觉描写,鲜活生动,引发读者无限遐思。
B.诗中视觉所见和听觉所闻超越了有限性,达到了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C.诗中渔翁唤醒了山水,看到了天际,表现了其听觉与视觉的超常性。
D.诗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渔翁逍遥自在、天人合一的生活状态。
24、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对诗意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诗人借汉室的兴亡,抒发了对唐王朝衰落的感叹。
B.诗人在历史兴亡的描写中,抒发了理想失落之感。
C.诗人将历史的兴亡与理想的失落融入秋天的描写。
D.诗人创作此诗的目的是为了展现秋天萧瑟的景象。
25、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以下四幅图中,最接近此诗诗意的是(    )。
26、下列宋代词句中,最能展现诗人非凡政治抱负的是(    )。
A.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D.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宫墙柳。
27、辛弃疾《贺新郎》中有言:“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体现了诗人与自然互动交流的亲密关系。下列诗句中与其意思最相近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