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十二时辰的诗句
一、夜半(子时:23:00-1:00)
《夜半》
李商隐 〔唐代〕
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
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
夜半又名子夜,是十二时辰的开始,象征新生、孕育。此时天地之间一片宁静、安详,像婴儿的眼眸,黑得纯粹,人们大都已歇下,老鼠则出洞活动,故称“子鼠”。
二、鸡鸣(丑时:1:00-3:00)
《鸡鸣歌》
佚名 〔未知〕
东方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
曲终漏尽严具陈,月没星稀天下旦。渔翁夜傍西岩宿
千门万户递鱼钥,宫中城上飞乌鹊。
若在农村,丑时还能听到鸡的清啼之声。丑是“扭”的本字,天地间如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此时,守时的公鸡发出清啼,棚户里的牛正在咀嚼着青草,故称“丑牛”。
三、平旦(寅时:3:00-5:00)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唐代〕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江回两崖斗,日隐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平旦又称黎明,白昼与黑夜于此时交替,太阳尚未出地平线,但天际已显一线生机,林中老虎已经醒来,准备觅食,故称“寅虎”。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
四、日出(卯时:5:00-7:00)
《渔翁》
柳宗元 〔唐代〕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日出又名破晓,太阳冉冉初升,晨光初露,兔子也变得欢腾起来,故称“卯兔”。日出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古人崇尚日出而作,男耕女织。日出时分,古代官员们就要上班打卡,称为“点卯”。
五、食时(辰时:7:00-9:00)
《东流道中》
王质 〔宋代〕
山高树多日出迟,食时雾露且雰霏。
马蹄已踏两邮舍,人家渐开双竹扉。
冬青匝路野蜂乱,荞麦满园山雀飞。
明朝大江送吾去,万里天风吹客衣。
食时又名早食,就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吃完早饭后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在神话传说中,辰时是龙行雨之时,故称“辰龙”。
六、隅中(巳时:9:00-11:00)
《粥罢》
程珌 〔宋代〕
饭已茶三啜,隅中粥一盂。陶然咏皇化,安用东封书。
隅中又名日禺,如《淮南子 天文训》云:“日至于衡阳,是谓隅中。”巳时是临近中午的时候,阳气生发旺盛,蛇潜伏于草丛中,躲避太阳的照射,故称“巳蛇”。
七、日中(午时:11:00-13:00)
《行舟值早雾》
伏挺 〔南北朝〕
水雾杂山烟,冥冥不见天。听猿方忖岫,闻濑始知川。
渔人惑澳浦,行舟迷溯沿。日中氛霭尽,空水共澄鲜。
日中俗称中午,此时太阳运行到天宇正中,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盛,但也是阴气增加的开始。此时动物们都懒洋洋地躺着,而马是阴类动物,只有马还站着,故称“午马”。古人有“
日中为市”的说法,即中午去集市进行交易活动。如《易经·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八、日昃(未时:13:00-15:00)
《寻人偶题》
邵真 〔唐代〕
日昃不复午,落花难归树。人生能几何,莫厌相逢遇。
日昃即午后,所谓“日盈则昃”,过了正午,太阳便开始偏西。羊在这个时候吃草,故称“未羊”。
九、晡时(申时:15:00-17:00)
《五月二十三日雷电大作》
汪炎昶 〔宋代〕
午热蒸崖嶂,晡时骤雨来。仍年频见宽,中夏始闻雷。
山撼山疑压,林昏鸟误回。吾宁识天意,吟苦自生衰。
晡时又名夕食,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据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故称“申猴”。晡时是古人第二次吃饭的时候,在秦汉之前,人们都是一日两餐。
十、日入:酉时(17:00-19:00)
《饮酒·其七》
陶渊明 〔魏晋〕
秋菊有佳,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日入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此时太阳开始落山,天渐渐暗了下来。鸡在酉时开始回到窝
里,故称“酉鸡”。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是倦鸟归巢的时刻,人们也开始收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