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必下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时代镜像
本单元作品涵盖了现当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和重要流派,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风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深刻的社会变迁与人们在艰难困苦之中不懈的精神探。学习这些作品,要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探索其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百年来人们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要注意把握各种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角度、多层面探究作品的意蕴;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力求贴近文本,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单元所属任务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本单元属于选择性必修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这一任务主要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上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培养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习惯,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能力,把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价值取向。其学习标与内容如下:
    (1)精读代表性作家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至少选读10位现当代代表性作家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方面的作品,大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概貌。
    (2)关当代文学创作动态,选读新近发表的有影响的作品及相关评论。
    (3)养成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喜欢的作品,从不同角度撰写作品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4)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文学体栽,练习创作短篇作品。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所选作品既有小说、戏剧,又有散文、诗歌,都是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体现了现当代文学创作的方面成就。集中研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整体了解现当代文学的艺术成就和精神追求。
    本单元作品按照体裁的不同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小说,节选了两部现代小说的名作——鲁迅的《阿Q正传》和沈从文的《边城》
    第二组是诗歌,选取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第三组是散文,选取了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贾平的 《秦腔》
第四组是戏剧,选取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老舍的《茶馆》。
单元教学目标
1.研读本单元所选作品,结合社会历史背思考作品内涵,理解现当代文学的精神求与思想意义探究作品所表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变动的轨迹,把握现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
  2.研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各种体裁的作品,综合运用多种欣方法,多角度、层面探究这些作品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意蕴,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3.尝分析和评价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选择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学写文学评论;从语言锤炼的角度,探究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撰写语言鉴赏札记。               
大情境任务设计
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写一篇文学评论。
学习专题设计
从单元主题及课文文体特点出发,分“小说文阅读”“诗歌比较鉴赏”“散文文对比”“戏剧研读交流”等四个板块分别引导学生研读交流不同体裁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把握现代文学的成就和意义。由此,教学过程划分为4个微专题13个课时:
微专题名称
微专题目标
专题活动环节
课时
专题一:小说文阅读
1.阅读《阿Q正传》《边城》两篇小说,梳理文章情节。
2. 抓住小说三要素,鉴赏小说。
3.联系社会历史背景探究小说主旨
环节一:介绍原著,梳理情节
环节二:关照环境,鉴赏人物
环节三:品味结局,探究主旨
环节四:鉴赏《阿Q正传》《边城》语言艺术特
4课时
专题二:诗歌比较鉴赏
1.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再别康桥》两首诗歌,抓住诗歌意象,品味作品情感。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语言魅力。
环节一:品味意象,感受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环节二:品味语言
2课时
专题三:散文文对比
1.阅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文中意象,品味情与理的关系。
3.品味文章语言,体味语言的深刻意蕴。
环节一:梳理脉络,鉴赏意象
环节二:品味情与理
环节三:鉴赏语言
3课时
专题四:戏剧研读交流
1.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旨。
2.赏析台词,感受老舍戏剧语言之美。
环节一:探究结构特点
环节二:赏析台词,品味人物
环节三:探究主旨
2课时
专题五: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时忧国意识”
环节一:举办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特点研讨会。
1课时
单元情境任务成果
在老师指导下举办一次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写一篇文学评论。
具体课时活动安排
专题一:小说文阅读
环节一:介绍原著,梳理情节
任务一:布置预习任务:阅读《阿Q正传》、《边城》原著,概括整本书情节。
任务二:所节选的两篇小说在结构上迥然不同,分别梳理一下。鲁迅为什么要选看似散乱的“纪传体”写阿Q?沈从文使用环环相扣的倒叙结构又有什么效果?
环节二:关照环境,鉴赏人物
任务一:你从两篇小说中分别看到了农村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环境跟主人公性格有什么关系?
任务二:出文中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揣摩品味,在头脑中再现人物形象,交流分享。
任务三:各小组挑选一个主要人物的经典镜头进行表演,其他小组点评。
环节三:品味结局,探究主旨
任务一:预测一下阿Q的命运,从文中一下你预测的根据。《阿Q正传》中,心态这么“好”的阿Q,最后竟然被无辜杀头了,泛读整篇小说,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你认为鲁迅的创作动机是什么?结合《祝福》《社戏》《风波》,了解鲁迅乡土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
任务二:你怎么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今天有人说,困境无处不在,精神胜利法给处于绝境中的人提供一种摆脱痛苦的方法。你怎么看?
任务三: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京派”文学,一直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和对社会的独特价值。结合历史知识思考1934年发表的《边城》在当时有什么独特的社会价值?
任务四:预测小说的结局。沈从文先生给小说一个充满了不测感的悲凉结局:翠翠接受了傩送的爱情,天保负气出走,被淹死。傩送念及兄弟情,也离家外出。“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泛读整篇小说,谈谈这个结尾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背道而驰吗?
环节四:鉴赏《阿Q正传》《边城》语言艺术特
任务一:比较两篇小说,作者在对主要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有何不同?
贾平凹散文精选任务二:摘录你欣赏的语句,进行语言的积累。对比两篇小说的语言风格。
任务三:对比《阿Q正传》,钩连已学的《百合花》《香雪》《荷花淀》,再次明确散文化小说的特点。
任务四:同样是乡土小说,读《阿Q正传》和《边城》的感受完全不同,请大家课下参考相关资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学评论。
专题二:诗歌比较鉴赏
环节一:品味意象,感受诗歌不同的风格与情感
任务一:把握主要意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梳理抒情脉络。
任务二:由意象选取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诗风。
环节二:品味语言
任务一:分析诗歌的语言给情感的表达哪些助力?
任务二:与中国传统诗歌相比较,这两首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别有哪些继承或突破?能否看到我们学过的普希金、惠特曼的西方诗歌的影子?
专题三:散文文对比
环节一:梳理脉络,鉴赏意象
任务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11段说的“这一切,给了我生命许多滋养,我相信他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一切”指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分析五到十段的顺序能调换吗?有何内在逻辑?
任务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文章主体是说山水对人的滋养,一至三段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任务三:《秦腔》实则是写唱秦腔、听秦腔的人,作者依次组织了哪些材料?请概述,并分析其内在逻辑。
环节二:品味情与理
任务一:景物本无情,散文中的抒情或说理,都是作者关照生活后主观情感的投射。当时作者在西南联大,他曾说“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共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知人论世,再读文章,感悟冯至借文章想传达的人生观。
任务二:我们读文章,不仅要看到作者重点写了什么,还要看作者简单写了什么、甚至没有写的是什么。与这些精神的盛宴相对的是秦地农民物质生活的艰辛,但是作者只在第二段提到了一下,“乐”与“苦”所用笔墨相差很多。如何理解?
任务三:8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伤痕文学当道,文风压抑、充满小资小调,但是贾平凹的散文却与众不同。我们可以由其文看出他有着哪些不一样的情怀。
环节三:鉴赏语言
任务一: 《山村》哪一处描写或议论给你印象最深刻?贾平凹围绕秦腔进行的哪一次场面描写给你印象深刻?挑出来,自由朗读,读出情感。品味作者以言逮意的语言功力。
任务二:比较两课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任务三:阅读冯至的散文集《山水》或贾平凹的其他散文名篇,挑一篇推介给大家,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推介语。
专题四:戏剧研读交流
环节一:探究结构特点
任务一:西方话剧讲究“一人一事”,它指戏剧可以描写许多事件,但是其中必须要有一个贯穿始终并制约其他事件的主要事件,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复仇,然而,《茶馆》采用的是这种结构吗?
任务二:场面精彩纷呈,然而全剧并不像散沙一样,这靠的是什么?
环节二:赏析台词,品味人物
任务一:用词,句式,风格等方面赏析老舍的语言特。
任务二:话剧的台词在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方面有重要作用,老舍是语言大师,其台词更是精彩。就你感兴趣的台词赏析一下。
环节三:探究主旨
任务一:泛读整部话剧,分析20世纪五十年代作者写作《茶馆》意图。
任务二:联系《窦娥冤》《玩偶之家》,分析《茶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突破表现在哪里?哪些方面受西方现代戏剧的影响?
专题五:现当代文学读书研讨会
环节一:举办中国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特点研讨会
任务一:有人说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作家的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你是否赞同这种概括?联系自己读过的现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本单元作品,作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