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教学目标】
1.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手法。
3.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4.领略秦地的风俗民情。
贾平凹散文精选【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描写手法。
2.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到陕西旅游,导游也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秦腔。
你认为,这中间用哪个字最切合秦腔的特点。
1.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角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2.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
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小说集:《兵娃》、《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
二、初读
1.重点字词
贾平凹(jiǎ  píng  wā)
碌碡(liù    zhóu)
木椽(chuán)
苦楝(liàn)
石磙(gǔn)子
犁铧(lí  huá)
救裴(péi)生
嘁嘁喳喳(qī  qī  chā  chā)
2.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5段):通过比较道出了秦腔的特,指出秦腔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6-11段):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从秦地人民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中凸显他们蓬勃的生命力。
第三部分(12段):总结全文,强调秦腔是八百里秦川农民大苦中的大乐,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再读
【第一部分1-5】
1.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1)秦地:
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一处一处用木椽夹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2)秦人
活脱脱的一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挖爬滚打的人是多么“二愣”的民众。
“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3)秦腔
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高亢激昂,沧桑悲凉。
【第二部分6-11】
2.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有何联系?
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的文化艺术。
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
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
“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第三部分12】
3.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①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②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
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艺术特】
(1)从侧面叙写秦腔的艺术效果
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生动地传达出关中人特有的粗烈豪放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作者也借此强调秦腔这种地方戏曲赖以生存而且生命力及其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最妙处就在于笔墨都在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就是不写秦腔艺术本身。但我们读完全文,却能对秦腔有极为真切、生动、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2)浓烈的情感内涵
另外,特别应指出的是作者特有的文字表现力。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彻底关中化了,他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亢火爆、猛烈粗粝保持一致,给读者的印象,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
正如文中写道: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如同村头尘土中的叫驴打滚,那么有力,使他‘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总结】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①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②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惟妙惟肖的秦腔;
③与秦人一样朴实粗犷的秦腔;
④承载着秦人喜怒哀乐的秦腔;
⑤令三千万老陕无限痴迷的秦腔;
四、研读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被称作“前四史”的史书是:《史记》《汉书》《三国志》和《后汉书》。
B.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
C.被鲁迅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是:《官场现形记》《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和
《孽海花》。
D.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和《麦克白》。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近体诗是对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律。
B.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木魁、姚鼐等。
C.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中有风格、有艺术个性的作家。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文笔清丽,语言清新活泼,《边城》《湘行散记》最具代表性。
D.高尔基的《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著作,列宁称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在世界文学史上,我国的鲁迅和俄国的果戈理都以《狂人日记》为题写过小说,成为文坛佳话。
B.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C.在元代文学中,首先异军突起的是杂剧,它标志着中国戏剧的成熟;后人又把散曲和小令合称为“元曲”,与唐诗、宋词并举
D.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学形式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柳子厚墓志铭》。
五、拓展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秦腔孙兴运
宁静而广袤的渭北高原上,常听见有人吼两嗓子秦腔。年过不惑的王班主很反感说“吼”秦腔,一听说就上火。王班主说秦腔讲究丹田气壮,意味深长;讲究气势如虹,形神兼备。
没人跟王班主辩理儿。相貌堂堂的王班主膀大腰圆,是唱关公的名角儿。他唱关公声音粗犷,气势豪迈,加之其体态相貌颇有神韵,在台上就像大义凛然的关二爷在世。
王班主痴迷扮演关公,他拉起的戏班子只唱关公戏。戏台上的王班主红脸长髯,一袭长袍罩身,手提青龙偃月刀,一声断喝后站定,目光如炬,威武如神。戏中的王班主只把自己看成关二爷,不再有王班主。
王班主把关公扮演得出神入化,人家就喊他“关二爷”。王班主喜欢人家喊他关二爷,他常将自己看做关公转世。大清早,王班主漱了口,往院子里一站,唱两嗓子“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再舞弄一会儿青龙刀,就如关二爷附体一般精神抖擞。
有人笑王班主痴傻,王班主正道:“俺唱的是大秦腔,懂不?大,就是大气、豪迈!直透九霄的大秦腔!”没人懂他的大秦腔,等懂了大秦腔的时候却是在“关二爷”的绝唱!
那是秋后的一个晌午,王班主正在枣村唱《出五关》和《单刀会》,他沧桑的声音摄人魂魄,仿佛于兵戈相见的沙场走来了长髯飘飘、威仪万千的关公。
枣村人都在聚精会神地看戏,没有人料到大白天竞有土匪闽进了村。那是关中平原上最强悍的一股土匪,匪首是令人胆寒的“二疤子”,武功高强,善使长刀。此人刁钻狡猾、心狠手辣,麾下聚集了十数个喽啰,以打家劫舍为生,行踪不定,令人防不胜防。村人都聚在戏场,土匪洗家劫舍不费吹灰之力。可临走时,“二疤子”觉得那是偷盗,有辱威名,于是便在村里放了把火。大火燃起后,“二疤子”便带人来到戏场。
村内的烟火并未惊动看戏入迷的村人,直到受到惊吓的姑娘“啊”一声,村人眼光才硬拽了过来。有人回头发现村内着火,慌忙跑了回去,被掳的姑娘危急中喊了声:“‘关二爷’救俺!”
“关二爷”正在鼓乐声中唱着《出五关》:“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
须臾,戏场人已空。“二疤子”轻蔑地笑着说:“你拿他当关二爷?他是个戏子!救不了你。哈哈哈……”听见姑娘呼救声,“关二爷”转身用刀横指“二疤子”唱道:“大胆毛贼!关某在此!”“二疤子”大笑说:“不知死活的戏子!俺今天就亲自宰了你!”言毕,“二疤子”抛开掳着的姑娘,喝令喽啰们别动,只身提刀上前。
惊见变故,鼓乐声骤然停下,却见王班主立即气泄神消,手中长刀点地。
“二疤子”得意狂笑,笑声惊得鼓乐手颤抖。有鼓槌惊落了,敲出洪亮的“咚、咚”声。闻声,王班主神情一震,手中长刀弹起!鼓乐手明白了,顿时,铿锵声重起。“关二爷”又唱道:“任尔奸来任尔狡,难逃二爷青龙刀……”霎时,“二疤子”长刀砍出,“关二爷”举刀相迎,随着一声清脆的钢音迸出,“关二爷”的刀鞘脱落了,刀头银光闪亮。战鼓声紧起!“关二爷”将青龙刀舞成了一团光,“二疤子”力战苦撑。突然,“关二爷”佯败而走,“二疤子”伺机急攻,“关二爷”一招“拖刀计”将“二疤子”斩于刀下!
临死,“二疤子”也没想到“关二爷”用的是加了鞘的真刀!更没想到他竟会使“拖刀计”!
“关二爷”的英勇震呆了大伙儿,却有一名喽啰趁大家发愣时将刀插入了“关二爷”后背!戏班子的人冲上来时,喽啰逃走了。奄奄一息的“关二爷”满脸的豪迈。有人哭着喊:
“‘关二爷’,俺们给你唱大秦腔!你听着……”
可“关二爷”再也听不见了。
此后,无论谁唱关公戏,都没人叫好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勾勒人物形象,王班主反感说“吼”秦腔,只唱关公戏,喜欢别人叫他关二爷,表现了人物的自矜、自负,也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珍重、痴迷、执着。
B.“二疤子”率领匪众选择在大白天洗家劫舍,并在村中燃起大火,到戏场劫掠,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不齿于乘人不备的偷盗行为,认为那样做有辱威名。
C.小说善于运用民间话本语言表现紧张、激烈的故事情节。“顿时”“霎时”“突然”,兴起波澜,扣人心弦;“铿锵声重起”“战鼓声紧起”,渲染出逐渐激烈的交手场面。
D.结尾一句…关二爷’,俺们给你唱大秦腔!”令人动容,说明村民终于懂得了王班主的大秦腔,这寓示了一个艺术真理:优秀的艺术是引起人共鸣、触及人的灵魂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B项,“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原则”错,“二疤子”的行为说明其猖狂跋扈,无所不为。
(2)小说题为“大秦腔”,其中的“大”在文中是指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①大气、豪迈,声腔气势如虹,直透九霄;
②大义,大勇,承载着艺术人物的精神灵魂。
(3)小说结尾“关二爷”使“拖刀计”用真刀斩杀“二疤子”,结合原文,简要分析这一情节的合理性。
①王班主演戏时投入角,因而与二疤子交手表现英勇。
②王班主仰慕关羽,精神上濡染了关羽的侠义精神。
③王班主在长期的训练中,练就了一定的刀法和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