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兄长的语录关于兄长的诗句
1、两地⽀离路⼋千,襟怀凄怆鬓苍然。乱来未必长团会,其奈⽽今更长年。----唐代:韩偓《寄上兄长》
2、谢守⾼斋结构新,⼀⽅风景万家情。贤讵减⼭阴会,远俗初闻正始声。⽔槛⽚云长不去,讼庭纤草转应⽣。阿连诗句偏多思,遥想池塘昼梦成。----唐代:《徐铉和王庶⼦寄题兄长建州廉使新亭》
3、圣主如天万物春,⼩⾂愚暗⾃亡⾝。百年未满先偿债,⼗⼝⽆归更累⼈。是处青⼭可埋⾻,他年夜⾬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未了因。 ----苏轼《狱中寄⼦由两⾸》
4、⼈⽣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鸿飞那复计东西。⽼僧已死成新塔,坏壁⽆由见旧题。往⽇崎岖还记否,路上⼈困蹇驴嘶。----苏轼《和⼦由渑池怀旧》
5、明⽉⼏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恐琼楼⽟宇,⾼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间。转朱阁,低绮户,照⽆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长久,千⾥共婵娟。----苏轼《⽔调歌头·明⽉⼏时有》
译⽂:
明⽉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我想要乘御清风
回到天上,⼜恐怕在美⽟砌成的楼宇,受不住⾼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下清影,哪像是在⼈间。
⽉⼉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明⽉不该对⼈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们离别时才圆呢?⼈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也能共享这美好的⽉光。
创作背景
这⾸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中秋,欢饮达旦,⼤醉。作此篇,兼怀⼦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等⼈政见不同,⾃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愿望仍⽆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当空,银辉遍地,词⼈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对⼀轮明⽉,⼼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名篇。
关于歌颂爷爷奶奶的名⾔警句有哪些?
1.出⼊扶持须谨慎,朝⼣伺候莫厌烦。
意思是:⽗母出⼊(门)要⼩⼼搀扶,早晚伺候⽗母不要厌烦。出⾃《劝报亲恩篇》。
2.爹娘⾯前能尽孝,⼀孝就是好⼉男;翁婆⾝上能尽孝,⼜落孝来⼜落贤。
意思是:孝敬⽗母就是好⼉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贤惠的名声。出⾃《劝报亲恩篇》。
3.弟⼦⼊则孝,出则弟。
意思是:少年弟⼦回到家⾥要孝敬⽗母,外出要敬爱兄长。出⾃(春秋)《论语·学⽽第⼀》。
4.⽗母呼,应勿缓;⽗母命,⾏勿懒。意思是:⽗母呼唤,要赶快答应;⽗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出⾃(清)李毓秀《弟⼦规》。
5.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孝经》。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诚意⾯带欢。
意思是:⽗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诚
7.意,⾯带欢笑。出⾃《劝报亲恩篇》。
8.好饭先尽爹娘⽤,好⾐先尽爹娘穿。
意思是:好饭先给⽗母吃,好⾐先给⽗母穿。出⾃《劝报亲恩篇》。
9.家贫知孝⼦,国乱识忠⾂。
意思是: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出⾃《名贤集》。
10.慢⼈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别⼈⽗母的⼈,肯定也不会敬重⾃⼰的⽗母。出⾃《三国志·魏书》。
余秋⾬关于爱情的经典语录
  余秋⾬经典语录
  〔作者:余秋⾬转贴⾃:余秋⾬在线发布时间:2005-11-19 11:35:49 点击数量:817〕
  ●⾄今记得初读⽐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他认为,⼀个⼈突然在镜前发现了⾃⼰的第⼀根⽩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亚的决⽃、毒药和暗杀。这种说法是不是
有点危⾔耸听?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第⼀根⽩发⼈⼈都会遇到,谁也⽆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实⼤,简直是天⽹恢恢,疏⽽不漏,⽽决⽃、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于死地,但第⼀根⽩发却把⽣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条绵长的逻辑线,⼈⽣的任何⼀段都与它相连。
  ——《关于年龄》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些最质朴、最⾃然的⼈⽣课题如年龄问题。再⾼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灾难,⽐之于韶华流逝、岁⽉沧桑、长幼对视、⽣死交错,都成了⽪相。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起都听到了;寒⼭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关于年龄》
  ●⼈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种关及终⾝的情感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的出现。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法实现。既然⽆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也只能淡然颔⾸、随⼿挥别。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类对⾃⾝的嘲谑。
  ——《关于年龄》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坚持认为那是⼀个充满陷阱的年代。陷阱⼀⽣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最险。
  ——《关于年龄》
  ●⽼⼈歌颂青年时代,⼤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限的可能性。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个具体个⼈⾝上,往往是窄路⼀条。错选了⼀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说起来青年⼈⽇⼦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个实实在在的⼈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重新选择的⾃由度并不是很⼤。“⼀失⾜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只不过多数失⾜看起来不像失⾜⽽已。
  ——《关于年龄》
  ●⼀个横贯终⽣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关重要的时代,青年⼈受到的正⾯的⿎动永远是为成功⽽搏⽃,⽽⼀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私性的印记。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个个看不见的⿊洞。
  ——《关于年龄》
  ●历史上也有⼀些深刻的哲⼈,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命⼒。但这⾥显然横亘着⼀种⼆律背反: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他们随⼝谈论社会,⼜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他们得意地炫⽰⽂化,⼜何曾思考过⽂化的原始使命?把学⽣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如果对他们⼀边加压⼀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这是我们在“⽂⾰”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关于年龄》
  ●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青年⼈应该懂得,在我们出⽣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建设⼀点什么,已是万幸。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脉相连,那也就使⾃⼰单薄的⽣命接通了⼈类。应该为这种接通⽽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领略崇⾼,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这种谦然安然的⽣态,也可免除青春⽣命的⽆谓浪费,让青年⼈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
像青年。
  ——《关于年龄》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是对青年的告别。这种告别不仅仅是⼀系列观念的变异,⽽是⼀个终于⾃⽴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信。
  ——《关于年龄》
  ●中年⼈的当家体验是最后⼀次精神断奶。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母、兄长、⽼师的某种依赖,⽽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显⽰出⾃⼰的独⽴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络中不可缺少的⼀个点;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以来真正的孤⽴⽆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集于⼀⾝。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关于年龄》
  ●中年⼈⼀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教科书式的⼈⽣教条⼗分可笑。当家管着这么⼀个⼤摊⼦,每个⾓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个症结,简直没有⾼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这时⼈⽣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条⼈⽣⼤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我认为这是⼀种极好的⼈⽣状态,既有很⼤的幅度,⼜有很⼤的弹性。
  ——《关于年龄》
  ●中年⼈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格,⽽⼈格难以⾔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的⼈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点化成合理的存在。于是,在中年⼈眼前,⼤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不到了,昨天的敌⼈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少少各⾊⼈等照顾在⾃⼰⾝边。请不要⼩看这“照顾”⼆字,中年⼈的魅⼒⾄少有⼀半与此相关。
  ——《关于年龄》
  ●中年⼈最可怕的是失去⽅⼨。这⽐青年⼈和⽼年⼈的失态有更⼤的危害。中年⼈失去⽅⼨的主要特征是忘记⾃⼰的年龄。⼀会⼉要别⼈像对待青年那样关爱⾃⼰,⼀会⼉⼜要别⼈像对待⽼⼈那样尊敬⾃⼰,他永远活在中年之外的两端,偏偏不肯在⾃⼰的年龄⾥落脚。
  ——《关于年龄》
  ●某个时期,某个社会,即使所有的青年⼈和⽼年⼈都中魔⼀般荒唐了,只要中年⼈不荒唐,事情就坏不到哪⾥去。最怕的是中年⼈的荒唐,⽽中年⼈最⼤的荒唐,就是忘记了⾃⼰是中年。
  ——《关于年龄》
  ●⽼年是如诗的年岁……
  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想来难理解;青年时代常常被诗化,但青年时代的诗太多激情⽽缺少意境,按我的标准,缺少意境就算不得好诗。
  只有到了⽼年,沉重的⼈⽣使命已经卸除,⽣活的⽢苦也已了然,万丈红尘已移到远处,宁静下来了的周际环境和逐渐放慢了的⽣命节奏构成了⼀种总结性、归纳性的轻微和声,诗的意境出现了。
  ——《关于年龄》
  ●⼀般情况下,⽼年岁⽉总是⽐较悠闲,总是能够没有功利⽽重新⾯对⾃然,总是漫步在回忆的原野,⽽这⼀切,都是诗和⽂学的特质所在。⽼年⼈可能不会写诗或已经不再写诗,但他们却以诗的⽅式⽣存着。看街市忙碌,看后辈来去,看庭花凋零,看春草⼜绿,⽽思绪则时断时续,时喜时悲,时真时幻。
  ——《关于年龄》
  ●⽼⼈的年龄也有积极的缓释功能,为中青年的社会减轻负担。不负责任的中青年⽤不正当的宠溺败坏了⽼⼈的年龄,但⽼⼈中毕竟还有冷静的智者,默默固守着年岁给予的淡然的尊严。
  ——《关于年龄》
  ●年龄本不该被太多利⽤的,因为它带有天然的不公平性和⽆法辩驳性,但⼀旦真被利⽤了,出现了霉
⽓⼗⾜的年龄霸权,那也不要怕,不知什么地⽅银发⼀闪,冷不丁地出现⼀个能够降伏它们的⾼神。烟尘散去,只剩下这位⾼神的笑容隐约在天际,⽽此时天下,早已⽉⽩风清。⼀双即将握别世界的⼿,向我指点了⼀种诗化的神圣。
  ——《关于年龄》
  ●中青年的世界再强悍,也经常需要⼀些苍⽼的⼿来救助。平时不容易见到,⼀旦有事则及时伸出,救助过后⼜⽴即消失,神龙见⾸不见尾。这是⼀种早已退出社会主体的隐性⽂化和柔性⽂化,隐柔中沉积着岁⽉的硬度,能使后⼈⼀时启悟,如与天⼈对晤。⽼年的魅⼒,理应在这样的⾼位上偶尔显露。不要驱使,不要强求,不要哄抬,只让它们成为⼈⽣的写意笔墨,似淡似浓,似有似⽆。
  ——《关于年龄》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这才完整和⾃然。如果故意地⼤颠⼤倒,就会把两头的况味都损害了。“暖冬”和“寒春”都不是正常的天象。
  ——《关于年龄》
  ●⼈们在厌弃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之后,曾经热情地呼吁过真实性,以为艺术的要旨就是真实;当真实所展⽰的画⾯过于狞厉露⾻、冷酷阴森,⼈们回过头来⼜呼吁过道德的光亮,以为抑恶扬善才是艺术的
⽬的。其实,这两⽅⾯的理解都太局限。杰出的艺术,必须超越对真实的追索(让科学沉浸在那⾥吧),也必须超越对善恶的裁定(让伦理学和法学去完成这个任务吧),⽽达到⾜以鸟瞰和包容两者的⾼度。在这个⾼度上,中⼼命题就是⼈⽣的况味。
  ——《艺术创造论》
  ●中国古代绘画中⽆论是萧瑟的荒江、丛⼭中的苦旅,还是春光中的飞鸟、危崖上的雏鹰,只要是传世佳品,都会包藏着深厚的⼈⽣意识。贝多芬的交响曲,都是⼈⽣交响曲。
  ——《艺术创造论》
  ●历史,也可获得⼈⽣化的处理。把⼈类的早期称作⼈类的童年,把原始⽂明的发祥地称作⼈类⽂化的摇篮,开始可能只是⼀种⽐喻,但渐渐⼈们在其中看到了更深刻的意义。个体⽣命史是可以体察的,因此,⼀旦把历史作⼈⽣化处理,它也就变得⽣⽓勃勃,易于为⼈们所体察了。把历史看得如同⼈⽣,这在⼈⽣观和历史观两⽅⾯来说都是超逸的,艺术化的。
  ——《艺术创造论》
  ●⾃然与⼈⽣的⼀体化,很容易带来诱⼈的神秘⾊彩。⼈类原始艺术的神秘感,⼤多也出⾃这种⾃然与⼈⽣的初次遭遇。时代的发展使这种神秘感⼤为减损,但是,只要让⾃然与⼈⽣真切相对,这种神秘感
⼜会出现。⾃然的奥秘穷尽不了,⼈⽣与⾃然的复杂关系也穷尽不了,因此,神秘感也荡涤不了。
  ——《艺术创造论》
  ●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世间学问的最终⽬的⼜是为了什么呢?如果辉煌的知识⽂明总是给⼈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类不就要被⾃⼰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盾,深邃和青春总是⽆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那么何时才能问津⼈类⾃古⾄今⼀直苦苦企盼的⾃⾝健全?
  ——《⽂化苦旅·⾃序》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天,世界上的⼀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分⽆聊。⼈⽣,就会成为⼀种简单的轨迹,⼀种沉闷的重复。
  ——《洞庭⼀⾓》
  ●长江的流程也像⼈的⼀⽣,在起始阶段总是充满着奇瑰和险峻,到了即将了结⼀⽣的晚年,怎么也得⾛向平缓和实在。
  ——《狼⼭脚下》
  ●⼈有多种活法,活着的⽂明等级也不相同,住在五层楼上的⼈完全不必去批评三层楼的低下,何况你是否在五层楼还缺少科学论证。
  ——《书海茫茫》
  ●诸般⼈⽣况味中⾮常重要的⼀项就是异乡体验与故乡意识的深刻交糅,漂泊欲念与回归意识的相辅相成。这⼀况味,跨国界⽽越古今,作为⼀个永远充满魅⼒的⼈⽣悖论⽽让⼈品咂不尽。
  ——《乡关何处》
  ●⼈⽣的道路也就是从出⽣地出发,越⾛越远。⼀出⽣便是⾃⼰,由此开始的⼈⽣就是要让⾃⼰与种种异⼰的⼀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可能丧失⾃⼰,也可能在⼀个更⾼的层⾯上把⾃⼰回。
  ——《⼭居笔记·⼩引》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天从热闹中逃亡,孤⾈单骑,只想与⾼⼭流⽔对晤。⾛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个⼈,像樵夫,像路⼈,出现在你与⾼⼭流⽔之间,短短⼏句话,使你⼤惊失⾊,引为终⽣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善⾄美,你
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去了你的⼤半⽣命。
  ——《关于友情》
  ●以平常态,做普通⼈,是最有滋味的⼈⽣。
  ——《灯下回信》
  ●⼈⽣不要光做加法。在⼈际交往上,经常减肥、排毒,才会轻轻松松地⾛以后的路。
  ——《灯下回信》
  ●⼈⽣的过程虽然会受到社会和时代的很⼤影响,但贯穿⾸尾的基本线索总离不开⾃⼰的个体⽣命。个体⽣命的完整性、连贯性会构成⼀种巨⼤的⼒量,使⼈⽣的任何⼀个⼩点都指点着整体价值。
  ——《收藏昨天》
  ●如果有⼀天,我们突然发现,投⾝再⼤的事业也不如把⾃⼰的⼈⽣当做⼀个事业,聆听再好的故事也不如把⾃⼰的⼈⽣当做⼀个故事,我们⼀定会动⼿动笔,做⼀点有意思的事情。不妨把这样的故事称之为“收藏⼈⽣的游戏”。让今天收藏昨天,让明天收藏今天,在⼀截⼀截的收藏中,原先的断⽚连成了长线,原先的⽔潭连成了⼤河,⽽⼤河,就不会再有腐臭和⼲涸的危险。
  ——《收藏昨天》
  ●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珍视⾃⼰的每⼀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嘲,善于修正,让⼈⽣的前前后后能够互相灌溉,互相滋润。
  ——《收藏昨天》
  ●杰出之所以杰出,是因为罕见,我们把⾃⼰连接于罕见,岂不冒险?既然⼤家都很普通,那么就不要鄙视世俗岁⽉、庸常岁序。不孤注⼀掷,不赌咒发誓,不祈求奇迹,不想⼊⾮⾮,只是平缓⽽负责地⼀天天⾛下去,⾛在记忆和向往的双向路途上,这样,平常中也就出现了滋味,出现了境界。珠穆朗玛峰的⼭顶上寒冷透⾻,已经⽆所谓境界,世上第⼀等的境界都在平实的⼭河间。秋风起了,芦苇⽩了,渔⾈远了,炊烟斜了,那⾥,便是我们⽣命的起点和终点。
  ——《收藏昨天》
  ●有⼈把⽣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则把⽣命释放于⼤地长天、远⼭沧海。
  ——《流浪的本义》
  ●就⼈⽣⽽⾔,应平衡于⼭、⽔之间。⽔边给⼈喜悦,⼭地给⼈安慰。⽔边让我们感知世界⽆常,⼭地让我们领悟天地恒昌。⽔边让我们享受脱离长辈怀抱的远⾏刺激,⼭地让我们体验回归祖先居所的悠悠厚味。⽔边的哲学是不舍昼夜,⼭地的哲学是不知⽇⽉。
  ——《仁者乐⼭》
  ●极权主义下的平均、中庸、共贫、互贬,养成了⼀般民众对杰出物象的超常关注和超常警惕。这种⼼理习惯在本世纪经历了长久的“⼤⼀统”、“⼤锅饭”之后更成为⼀种天然公理,因此也必然地延伸到了新时期。⼏乎每⼀个改⾰探索者都遇到过嫉妒的侵扰,更不要说其中的成功者了。⼈们很容易对⾼出⾃⼰视线的⼀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投机取巧的秘密。
  ——《关于嫉妒》
  ●⽂明的⼈类总是热衷于考古,就是想把压缩在泥⼟⾥的历史扒剔出来,舒展开来,窥探⾃⼰先辈的种种真相。那么,考古也就是回乡,也就是探家。探视地⾯上的家乡往往会有岁⽉的唏嘘、难⾔的失落,使⽆数游⼦欲往⽽退;探视地底下的家乡就没有那么多⼼理障碍了,整个⼉洋溢着历史的诗情、想像的愉悦。
  ——《乡关何处》
参考资料:
歌颂情谊的有关诗句
赞颂老师的诗句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