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广义的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是( A )。
A.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    B.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儿童文学
C.婴儿文学、儿童文学、青春期文学    D.儿童文学、少年文学、青春期文学
2.幼儿文学的服务对象是(  B )。
A.0~3岁的幼儿                B.3~6岁的学前儿童
C.6、7岁~11、12岁的儿童      D.11,12岁~15岁的少年
3.在幼儿文学作品的语言中使用象声词能够( D )
A.加深对艺术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B.促进幼儿的感知和记忆
C.促进幼儿听觉的发育和成熟    D.唤起对事物具体形象的记忆和想象
4.为适应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这一特点,要求幼儿文学作品( )。
A.篇幅不易过长          B.故事情节要紧张   
C.选择幼儿不熟悉的内容  D.夸张的细节描写
5.幼儿文学要避免使用(  A )。
A.抽象的词 B.本意的词 C.具体的词 D.象声的词
6.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是(  B  )。
A.叶圣陶  B.周作人  C.张天翼  D.冰心
7.《爱弥儿》的作者是(  B  )。
A.夏尔•贝洛    B.卢梭    C.安徒生    D.普希金
8.幼儿文学应当具有的美学特征是(  C )。
A.稚拙美、崇高美、形式美    B.语言美、悲剧美、意境美 
C.稚拙美、纯真美、荒诞美    D.形象美、科学美、外在美
9.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  C  )。
小学生童话故事A.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B.增长幼儿的知识 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C.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D.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10.幼儿的思维特点是极富(  A )。
A.想象性的   B.现实性的   C.逻辑性的   D.抽象性的
11.幼儿文学作品中同样的语言多次反复,有助于幼儿(  B )。
A.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B.熟悉、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内容
C.避免幼儿遗忘            D.激发新奇感和趣味性
12.为加强语言的音乐性,幼儿文学作品经常使用(  D  )。
A.形容词    B.虚词    C.动词    D.象声词
13.幼儿文学的题材应当( C )。
A.新奇的事物                    B.注重知识性 
C.广泛多样,适应幼儿理解水平    D.深刻反映社会问题
14.世界儿童文学史上对儿童文学的催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和纪念碑意义的是( C  )。
A.《格列佛游记》   B.《巨人传》   C.《爱弥儿》   D.《列那狐的故事》
15.为3—6岁儿童服务的幼儿文学特别注重(  D  )。
A.科学性和知识性    B.简约性和逻辑性   
C.教育性和系统性    D.趣味性和娱乐性
16.幼儿文学作品中同样的语言多次反复,有助于幼儿( B )。
A.对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B.熟悉、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内容
C.避免幼儿遗忘                  D.激发新奇感和趣味性
17.幼儿文学的想象特别强调(  D  )。
A.真实性  B.人文性  C. 教育性  D. 创造性
18.幼儿文学写作对主题的要求是( B  )。
A.曲折、生动   B.单纯、鲜明   C.复杂、隐晦   D.新颖、怪诞
19.幼儿判断推理的发展趋势是( A )。
A.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
B.从事物的内在联系到事物的外部联系
C.从事物普遍关系的理解到对个别事物的理解
D.从理性判断到感性判断
20.下列句子中哪一句适宜作为幼儿文学用语(  C  )。
A.山路崎岖不平  B.山路凹凸不平 
C.山路高低不平  D.山路坎坷不平
21.幼儿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 B )。
A.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B.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求知兴趣
C.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D.愉悦幼儿的身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22.幼儿文学结构的基本要求是(  D  )。
A.采用顺叙方法 B.按时间安排事件 C.避免平铺直叙 D.条理清楚
23.在幼儿文学写作中对情节的要求是(  C  )。
A.丰富而曲折  B.惊险紧张  C.单纯、生动有趣  D.错综复杂
24.幼儿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是( D  )。
A.严谨    B.深刻  C.逻辑    D.浅显
25.低龄儿童的思维方式主要是(  B  )。 
A.形式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逻辑思维
26.在中国文学史上受到历代儿童喜欢的是(  D  )。
A.《水浒传》      B.《封神演义》   
C.《聊斋志异》    D.《西游记》
27.在我国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作  A  )。
A.童谣  B.民间歌谣  C.趣味歌谣  D.时政歌
28.把事理相悖的事物和现象加以描写并具有幽默感的儿歌类型是( A )。
A.颠倒歌   B.问答歌   C.游戏歌   D.谜语歌
29.“什么船儿上月球?什么船儿海底游?什么船儿水上飞?什么船儿冰海走?”这首儿歌的类型是( B )。
A.颠倒歌    B.问答歌   C.游戏歌    D.谜语歌
30.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边玩边唱的儿歌叫(  A  )。
A.游戏歌    B.问答歌  C.绕口令  D. 字头歌
31.幼儿诗是指( C )。
A.幼儿写的诗                        B.有幼儿形象的诗
C.适合于幼儿听赏诵读的自由体短诗    D.幼儿听赏的格律诗
32.我国最早记载儿歌的历史著作是( A )。
A.《春秋左传》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山海经》
33.在文字出现以前,就已经在人类世界存在的一种婴幼儿所需的文学形式是( C  )。       
A.故事   B.寓言    C.儿歌  D.幼儿诗
34.儿歌中的颠倒歌集中体现了( B )。
A.节奏美      B.荒诞美
C.稚拙美    D.生活美
35.“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这首儿歌是  B  )。   
A.谜语歌    B.绕口令    C.颠倒歌  D.字头歌
36.“连锁调”、“绕口令”都是幼儿文学中  A  )。
A.儿歌的一种形式    B.幼儿诗中的一种形式 
C.童话的一种形式    D.故事的一种形式
37.我国古代第一部儿歌集是(  B  )
A.《天簌集》   B.《演小儿语》   C.《古谣谚•凡例》   D.《儿歌之研究》
38.故意将事物的正常关系加以悖反,达到以反衬正的儿歌是( B )。
A.谜语歌    B.游戏歌    C.问答歌    D.颠倒歌
39.“飞,飞,飞,/满天的飞。/哪儿来的这些蝴蝶?/原来是红叶。”这首幼儿诗的作者是我国著名教育家(  A  )
A. 陶行知  B. 梁漱溟  C. 陈鹤琴  D. 黄炎培
40.以“子”、“儿”等字做每句结尾的儿歌叫(  D )。
A.连锁调   B.绕口令  C.古怪歌  D.字头歌
41.幼儿童话诗的特征是( D  )。
A.童话故事与诗歌相结合  B. 侧重抒发情感
C.有明显的规劝批评意味  D. 以诗的形式讲述故事,有较完整的情节
42.《春雨沙沙》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初春景致,它的类型是( B  )
A.叙事诗 B.散文诗 C.讽喻诗 D.题画诗
43.儿歌在我国古代叫童谣,而童谣还有种别称,指出下列诸项中不是童谣别称的一项( D )。
A.童子歌 B.孺子歌 C.小儿语 D.神童诗
44.被一些作曲家谱写成曲而成为老幼皆知的艺术珍品的一类儿歌是(  C  )。
A.问答歌 B.数数歌   C.摇篮曲   D.盘歌
45.“一只小鸟当空飞,两只小鸟后边追,三只小鸟喳喳叫,四只小鸟紧跟随,小朋友,想一想,一共几只鸟儿飞?”是儿歌中的( B  )。
A.游戏歌  B.数数歌  C.谜语歌  D.绕口令
46.绕口令有助于幼儿( C  )。
A. 熟悉、记忆词汇   B. 培养想象力   C. 正确地掌握字音   D. 辨别同义词
47.幼儿诗的艺术特征是( A  )。
A.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    B.文句有韵  C.拟人形象  D.训练语言
48.从接受对象来看,幼儿诗更适合于( )。
A.幼儿园大班孩子听赏 B.性格文静的孩子听赏
C.中、小班孩子听赏   D.学龄期小学生听赏
49.“童话”这一名称出现在我国(  B  )
A.明代中期  B.清代末年  C.“五四”时期  D.民国初年
50.童话起源于( B )。
A.科学幻想故事   B.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C.古典文学作品   D.历史事件
51.世界民间童话集有(  D  )。
A.中国的《山海经》        B.古希腊的《荷马史诗》
C.古希腊的《奥德赛》      D.阿拉伯民族的《一千零一夜》
52.童话中拟人形象的特点是 ( B  )。
A.“物”就是人具有人的性格    B.既具有人的某些特点,又保留物的某些特征   
C.要概括“物”的全部物性    D.具有超人的神奇能力
53.童话分类如果根据篇幅分,可以分为( D )。
A.文学童话和科学童话      B.民间童话和创作童话
C.童话故事和童话剧      D.长篇童话和短篇童话
54.使用循环式叙述方法写作的童话是(  A )。
A.《萝卜回来了》   B.《灰姑娘》   C.《自私的巨人》   D.《列那狐的故事》
55.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于1835年出版的童话集是(  D )。
A.《儿童和家庭童话》  B.《木偶奇遇记》
C.《鹅妈妈的故事》    D.《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56.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形象是(  B  )。
A.拟人形象    B.超人形象    C.常人形象    D.非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