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讲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
1,传统小说观念的局限性
“小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
“街谈巷议”
2,古代小说的成就与小说的向心运动
3,晚清小说革命
4,鲁迅等人的实践
二、“五四”问题小说形成原因
“五四”问题小说显示出明显的“为人生”的写实倾向。他们的创作一般都具有二重性,即反映丑恶人生时的现实主义和表现理想人生时的浪漫主义。他们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因此它所造就的是“思考的一代”。问题小说探讨的都是青年人关注的问题,例如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妇女贞操、劳工、战争、知识分子等。但问题小说都比较概念化,小说主人公也大多都是“主义传声筒”。
第二,欧洲社会人生派文学的影响。1918年《新青年》的“易卜生专号”使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并直接导致了“问题小说”的出现。
第三,理论家的阐释与推广。周作人1918年的演讲《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认为,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肯定了“为人生”的文学。1919年2月又发表了《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明确提出“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问题小说所反映的道德观将是中国未来的道德观念主流。但是“以小说为闲书”的中国文学传统不可能出现“问题小说”,因此要倡导“问题小说”。此外,沈雁冰在《文学与人生》、《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文章中,也大力倡导“为人生”的“问题小说。
由于以上多方面的原因,问题小说兴盛起来。但是问题小说并不都是写实文学,冰心和王统照的创作就带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彩,庐隐的小说更是主观抒情的路子,许地山的小说充满着宗教氛围。
三、“五四”问题小说的主要作家及其创作
1,爱的哲学:冰心的问题小说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富裕的家庭中,感受着爱的氛围,童年是在山东烟台的海边度过的,自然之美陶冶着她爱的情感。1914年,冰心考入教会办的北京贝满好中学,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日后贯穿于她早期作品中的“爱的哲学”。五四运动爆发时,冰心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冰心是我国现代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A.冰心早期“三位”一体的创作: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
冰心1919年开始在《晨报》第七版上发表的多半是“问题小说”。处女作《两个家庭》用对照的写法提示了改造旧家庭建立新生活的必要。成名作《斯人独憔悴》通过学生反帝运动所引起的父子矛盾,写出了封建专制家长的可鄙可厌。《去国》描写一个学成归国的留学生空有爱国之志而不得施展其才的痛心遭遇,揭露了军阀统治下政局的黑暗腐败已到了扼杀一切生机的地步。《庄鸿的姊姊》、《最后的安息》则对遭受各种压迫和不平等待遇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寄予真挚的同情。
B.爱的哲学:《超人》的启蒙思想与臆想的社会处方
到“五四”高潮过去以后,冰心思想上的矛盾和苦闷有所发展,基督教教义和泰戈尔哲学便对她有了更深的影响。这就有了小说代表作《超人》。《超人》的主人公叫何彬,这位知识青年面对社会苦难和诸多弊端,起初采取“超然”的冷漠态度,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烦恼。但是后来他发现,别人的苦难并不是与他无关,因为别人的痛苦生活也影响着他:
这一夜他忽然醒了,听得对面楼下凄惨的呻吟着,这痛苦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在这沉寂的黑夜里只管颤动。他虽然毫不动心,却也搅得他一夜睡不着。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他听了三夜的呻吟,看了三夜的月,想了三夜的往事——
第七天早起,他忽然问程姥姥对面楼下的病人是谁?程姥姥一面惊讶着,一面说:“那是厨房里跑街的孩子禄儿,那天上街去了,不知道怎么把腿摔坏了,自己买块膏药贴上了,还是不好,每夜呻吟就是他。这孩子真可怜,今年才十二岁呢,素日他勤勤恳恳极疼人的……”
何彬自己只管穿衣戴帽,好象没有听见似的,自己走到门边,程姥姥也住了口,端起碗来,刚要出门,何彬慢慢的从袋里拿出一张钞票来,递给程姥姥说:“给那禄儿罢,叫他请太夫治一治。”说完了,头也不回,径自走了。——程姥姥一看那巨大的数目,不禁愕然,何先生也会动起慈悲念头来,这是破天荒的事情啊!他端起碗,站在门口,只管出神。
呻吟的声音,渐渐的轻了,月儿也渐渐的缺了。何彬还是蒙蒙胧胧的——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竭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出来。
在母爱的感召下,原是冷漠的何彬变得“慈悲”起来。这就是冰心“爱的哲学”。“爱的哲学”是冰心诊治社会问题时开具的处方。这个处方的理想化十分明显。何彬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得到启示,认识到人们应该“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弃的”,因为“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如果真的这么简单,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苦难了。
2,爱与美的处方: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王统照(1897—1957),字剑山,山东诸城人。1918年开始发表作品,“五四”初年也曾以“美”
和“爱”作为弥合缺陷、美化人生的药方。出版有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号声》、《霜痕》等,长篇小说《一叶》、《山雨》等。王统照的早期小说也都是问题小说,有表现爱与美的人生理想,如《微笑》、《沉思》;有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如《湖畔儿语》。
短篇《沉思》里那个做模特儿的女子琼逸,想借艺术之力给人生以光明,不愿被别人自私地占有,便正是作者理想的化身。《微笑》一篇里的小偷阿根,因狱中女犯的一次“微笑”而受了感化,出狱后“居然成了个有些知识的工人”,更是有意地渲染了“美”与“爱”的近于神秘的“魔力”。这些收在《春雨之夜》集里的作品,的确象作者晚年自评的那样:往往“从空想中设境或安排人物”,“重在‘写意’”(注:《〈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序言》),显示了较多的弱点。理想人生
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在这类虚幻的境界中,以幻想来代替现实。他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尖锐矛盾。在《雪后》、《春雨之夜》等短篇中,作者带着失望和苦闷,表现了美好愿望在丑恶现实面前不得不破灭的主题。在最初的中篇《一叶》中,对人生的失望甚至使作品带上了一定的悲观彩。然而这些也正是作者“思路渐渐地变更”、“将虚空的蕲求打破了不少”(注:《〈霜痕〉序言》)的起点。1923年发表于《小说月报》上的中篇《黄昏》,对地主恶行加以揭露,便较早地显示出这种倾向。
从短篇《湖畔儿语》到《号声》、《霜痕》两集里的一些作品,王统照逐渐转向不合理现实的暴露和控诉。王统照后来的创作转向了“乡土文学”,但是他的小说成就还在于表现爱与美的问题小说,特别是鼓吹爱与美的力量。
3,灰人生:叶圣陶的教育小说
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创作中,最能代表其现实主义特的,是叶圣陶的作品。叶圣陶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也是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他的《稻草人》是我国现代最早的童话集。叶圣陶的小说主要有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夜》、《多收了三五斗》和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A.《潘先生在难中》:灰的人生与无奈
叶圣陶的“教育小说”主要描写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人生,例如《饭》、《校长》、《潘
先生在难中》。它们的主人公虽然都有忍让妥协、苟且偷安的弱点,但是面对痛苦的生活,他们也都心怀几分辛酸和无奈。
以往我们评价《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往往只是从批判的角度界定这个人,即军阀混战期间一个灰知识分子的形象。实际上,叶圣陶本身的描写是冷峻客观的,他的态度并不明显。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文本出发,看看潘先生的在面对苦难时的选择。
首先,潘先生是一个战乱的受害者。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尤其是拖家带口的男人,他有责任保护全家人的安危。在这一点上,潘先生为了躲避战争的灾难和失业的危险,千方百计适应着多变化的环境并没有错。即使稍遇危难立即张皇失措,一旦有了暂时的安宁,又马上忘其所以地高兴起来,也都是一个受害者在涕泪飘零时代的正常反应。我们看看这几段:
他缴纳会费愿作会员;又宣言自己的学校房子还宽阔,也愿意作为妇女收容所,到万一的时候收容妇女。这是慈善的举措,当然受热烈的欢迎,更兼潘先生本来是体面的大家知道的人物。办事处就给他红十字的旗子,好在学校门前张起来;又给他红十字的徽章,标明这是红十字的一员。
潘先生接旗子和徽章在手,如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现在什么都安全了!但是……”想到这里,便笑向办事处的职员道:“多给我一面旗,几个徽章罢?”他的理由是学校还有个侧门,也得张一面旗,而徽章这东西不很大,恐怕偶尔遗失了,不如多拿几个备在那里。……
两面红十字旗立刻在新秋的轻风中招展着;可是学校的侧门上并没有,原来移到潘先生家的大门上去了。一枚红十字勋章早已跳上潘先生的衣襟,闪耀着慈善庄严的光,给予潘先生一种新的勇气。其余几枚呢,潘先生重重包裹着,藏在贴身小衫的一个口袋里。他想,“一个是她的,一个是阿大的,一个是阿二的。”虽然他们离处在那渺茫难接的上海,但是仿佛给他们加保了一重稳当可靠的险,他们也就各各增加一种新的勇气。
潘先生的这个举动向来为别人所嘲笑,但是他是一个普通人,小人物,谁也没有权力指责他应该为兵荒马乱的时代负责,因为在生活上,保护家庭的男人不应该受到道德职责,这是文化所致,也是人性所致。在一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一般知识分子尚朝不保夕,连一个校长都有如此辛酸的生活遭际,谁又能够援助他。此外,中国人的文化就是明哲保身,自己不保自己,真的没有别人来管自己。因此,理解潘先生的形象,首先应该从时代和文化背景出发,而不是从阶级论的高调出发。
其次,潘先生的灰行为也确实背叛了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为了保全家人,潘先生丧失了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在战乱平息之际为统治者写起“功高岳牧”“威镇东南”的大匾。这说明,潘先生还是一个旧文化制度生产出来的知识分子。旧知识分子一般都有明哲保身的心理和依附于强权的惯性。因此,潘先生的灰行为背叛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
潘先生说:“我那里配写这上边的字。”“当仁不让,”“一致推举,”几个人一哄地说,笔杆就送到潘先生的手里。
潘先生觉得这当儿很有点滋味,接了笔便在墨盆里蘸墨汁。(这一句一般被认为是讽刺意味儿很浓,但是其中的“滋味”却是“不是滋味”的意思,看看后边)凝想一下,提起笔来在蜡笺上一并排写“功高岳牧”四个大字。第二张写的是“威镇东南”。又写第三张,是“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觉得许多的影片,拉夫,开炮,烧房屋,淫妇人,菜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这说明,潘先生并不是被叶圣陶描写得一无是处,他的批判性仅仅是藏在心里罢了。也正是这一描写,体现出了小人物的几分无奈,回应了前面所说的“滋味”。)旁边看写字的一个人赞叹道:“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其他的小人物也是如此啊,想的和说的并不一定一致。)
从上面可以看出,虽然潘先生在内心深处对于兵荒马乱和强权者的憎恶,但是行动上却背叛
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品格,因此被界定为灰知识分子形象。
B.《倪焕之》与“五四”小说模式
1928年,叶圣陶写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连载于当时的《教育杂志》上。《倪焕之》也是反映小知识分子的作品。小说本身带有严重的五四小说模式——一个怀有大志的男青年,爱上了一个漂亮的女青年(女学生),这个女青年后来变得十分令人失望。于是小知识分子很为自己的理想人生的落空而苦闷。倪焕之憧憬着一种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互助互爱的婚姻关系,于是从偷偷爱慕到大胆追求一个思想志趣和自己相似的女子金佩璋。这个过程是带有教育和启蒙性的,因为这个女子还不够现代。启蒙之后,
女子合格了,结婚了,然后出现了不如意——婚后的金佩璋,沉没有琐细的家庭事务中,对于前途、理想、教育、书本都不再有兴趣,这使倪焕之深深感到“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的寂寞和痛苦。
倪焕之在革命者王乐山的影响下抛弃了教育救国的观念,把视线转向社会大众,投身于社会改造活动。但“四一二”大屠杀后,倪焕之脆弱地感到“太变幻了”,于是悲观失望,纵酒痛哭,怀着“什么时候会见到光明”的疑问和希望死去。关于这个结局,我认为在于作者不能很好认识到革命的性质——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的牺牲和殉道精神——所至。他的悲观、郁闷来自于生活上的认识不清,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生活。爱情与事业,这是社会人生的两大主题,尤其对于青年人来说,生命的激情就在于不断地超越现实,向爱情与事业靠近。但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和社会的风风雨雨,很容易导致两种事物的同时流产。
四、“五四”乡土小说的概念及其特征
1.什么是乡土文学和乡土写实派
鲁迅首开“乡土文学”之风。他关于“故乡”的描写,实际上就是一种“否定诗学”基础上形成的国民性批判小说。在鲁迅影响下,20年代前期,形成了一个以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未名社青年作家为主干的“乡土小说”作家。代表作家有许钦文、王鲁彦、蹇先艾、彭家煌、徐玉诺、许杰、台静农、黎锦明、王任叔、潘谟华、废名等。针对这个文化体的创作特征,鲁迅在1935年所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的导言中提出了“乡土文学”的概念,并界定了这一文学流派的基本特征:“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写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家。”这种突出的文学现象形成了被文学史家称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流派——乡土文学流派”(严家炎)。因为没有组织和纲领,所以这是一个准流派作家。不过乡土文学一开始就分化为两种,一种是在鲁迅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乡土写实派,另一派就是在周作人支持下形成的乡土抒情派。这两派在价值取向上也是泾渭分明的,也体现了不同的现代性追求。
2.乡土写实派的故乡小说及其现代性特征
根据鲁迅的观点,乡土写实派并不是扎根于乡土的作家,而是流寓于北京、上海等都市,受过现代文明洗礼的青年。他们一般选取自己生活过的农村和小镇为题材,注重展示故乡的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