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吴敬梓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
《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
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封建未世的儒林相
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
1.儒生形象
1
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
范进中举发疯
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马纯上、王玉辉、鲁小。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
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结果成为麻木愚味,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的人。展示一个被
科举制度异化的读书人的迂腐灵魂。
王玉辉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之冲突”(鲁迅语),封建礼教对其灵魂之腐蚀已到惊人的地步。
c.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原本是纯朴的青年,后来中了八股毒害而堕落。
匡超人本是农家子,后诋毁师友,忘恩负义,停妻再娶,成了江湖骗子。
2.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憎。
南昌太守王惠,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知县汤奉为求升官,沽各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那日,将到高要县,不过二三十里路了,严贡生坐在船舱里,忽然一时头晕上来,两眼昏花,口里作恶心,吐出许多清痰来。……
严贡生将钥匙开了箱子,取出一方云片糕来,约有十多片,一片一片剥着,吃了几片,将肚子揉着,放了两个大屁,立刻好了。剩下几片云片糕,搁在后鹅口板上,半日也不来查点。
那掌舵驾长害馋痨,左手把着舵,右手拈来,一片片的送进嘴里来,严贡生只装不看见。
少刻,船靠了码头。……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那2
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严贡生道:“吃了?的云片糕?你晓得我这里头是些甚么东西?”
掌舵的道:“云片糕不过是些瓜仁、核桃、洋糖、面粉做成的了,有甚么东西?”
严贡生发怒道:“放你的狗屁!我因素日有个晕病,费了几百两银子合了这一料药;是省里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了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了来的黄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说的好容易!是云片糕!方才这几片,不要说值几十两银子?半夜里不见了头子——攮到贼肚里!只是我将来再发了晕病,却拿什么药来医?你这奴才,害我不浅!”叫四斗子开拜匣,写帖子。“送这奴才到汤老爷衙里去,先打他几十板子再讲!”
掌舵的吓了,陪著笑脸道:“小的刚才吃的甜甜的,不知道是药,还以为是云片糕!”严贡生道:“还说是云片糕!再说云片糕,先打你几个嘴巴!”说著,已把帖子写了,递给四斗子,四斗子慌忙走上岸去;那些搬行李的人帮船家拦著。
两只船上船家都慌了,一齐道:“严老爷,而今是他不是,不该错吃了严老爷的药;但他是个穷人,就是连船都卖了,也不能赔老爷这几十两银子。若是送到县里,他那里耽得住?如今只是求严老爷开开恩,高抬贵手,恕过他罢!”
严贡生越发恼得暴躁如雷。
搬行李的脚夫走过几个,到船上来,道:“这事原是你船上人不是。方才若不如是着紧的问严老爷要酒钱喜钱,严老爷已经上轿去了。都是你们拦住,那严老爷才查到这个药。如今自知理亏,还不过来向严老爷跟前磕头讨饶?难道你们不赔严老爷的药,严老爷还有些贴与你们不成?”
众人一齐捺着掌舵的,磕了几个头。严贡生转弯道:“既然你众人说情,我又喜事重重;且放著这奴才,再和他慢慢算帐,不怕他飞上天去!”骂毕,扬长上了轿。行李和小斯跟著,一哄去了。船家眼睁睁看著他走了。第六回
3.形形的假名士
最初热衷科举,碰壁之后,转而清高,毫无真才实学。
娄三、娄四公子、杜慎卿
他们故弄风雅,空虚做作,不学无术。明明是趋势之徒,却伪装不叩权门;明明是不学无术之徒,却故弄风雅。愚蠢自嘲,使人发笑,也使人憎恶之行经。
二、理想与希望
3
作者所肯定、赞颂的人物。分为二类:
士林中为数不多的贤者,市井小民(普通民众和“市井奇人”),信守自身的人生原则。
理想人物:杜少卿、沈琼枝。
杜少卿:理想人生
“品行、文章是当今第一人”,其身上寄托着作者理想。
“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 ,“眼里没有长官,又没有本家”,“做慷慨仗义之事”。巡抚荐举他入京作官,他装病不去。县令罢官无处安身,他请到他家住。他无视礼教,与妻子携手游山饮酒。他是具有个性理想的人物。
沈琼枝:
新女性形象,她被骗为盐商宋为富作妾,不甘作小,私逃南京,靠刺绣、卖文为生,自食其力。
“贤人”形象:虞育德、庄绍光、迟衡山等所谓的“真儒” 。多是杜少卿的朋友。
迟衡山强调“礼乐兵农”,幻想用古礼古乐来挽救世道人心。
庄绍光无心仕途,专门闭户著书。他们修建和祭祀泰伯祠。在这类文人身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理想。
市井奇人: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写字的季遐年,裁缝荆元。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第三节独特的讽刺艺术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tī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写实结合起来,显示客观真实性。
鲁迅:“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在冷静、如实的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2.不同人物的讽刺程度不同,方式不同。
4
“爱而知不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
对王惠、汤奉、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
对马二先生讽刺其迂腐庸俗,迷信科举。肯定其不吝钱财,诚笃善良。
对王玉辉、范进、匡超人都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3.借喜剧性情节,揭示悲剧性内容,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显示出作品讽刺的深刻性。
严监生临死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着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揩kāi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不知赵氏说出甚么话来,且听下回分解。第五回
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第六回
4.含蓄婉转,冷静自然,不动声,婉而多讽。
①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行为形成对照,将其卑鄙心理揭示出来,形成强烈讽刺效果。
严贡生自夸
范进吃大虾元子。
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