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
一、填空题  二、选择题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12、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
、《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7、闻一多爱国主义代表作:《红烛》、《死水》理想人生
18、李金发代表作:《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弃妇》
19、周作人代表作:《谈龙集》、《谈虎集》、《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20、朱自清代表作:《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21、丰子恺代表作:《缘缘堂随笔》
22、刘西渭(李健吾的笔名),他在评论时很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注重对阅读中“独有的印象”的把握与传达。代表作:《咀华集》、《咀华二集》
23、茅盾的代表作:中长篇《幻灭》、《动摇》、《追求》(《蚀》的三部曲),《子夜》、《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24、老舍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断魂》、《月牙儿》、《柳家大院》、《微神》等,话剧《茶馆》、《正红旗下》。
25、巴金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想录》、《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憩园》。
26、沈从文的代表作:早期小说集子《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30年代后,《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如蕤集》、八骏图》、《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三、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王统照、许地山等人,代用会刊为《小说月报》,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2、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张资平、成仿吾等人,都是日本留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和“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
感作用,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4、新月社:1923年北京成立,发起人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人,多是英美留学生,以徐志摩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前期新月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5、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刘半农、钱玄同等人,鲁迅支持,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6、湖畔诗社: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代表“五四”新人的纯真与热情。
7、乡土小说: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地方彩的小说,被誉为“流寓者的文学”。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周作人在1923
年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术”,主张将文学的“国民性、地方性与个性”统一起来。
8、零余者:郁达夫小说中用抒情的方式同样塑造出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就是零余者。“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戕,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9、失事求似:所谓“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地把握与表现;所谓“失事”,就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出入的”。
11、前期新月派(新月派):1927年以前,以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为基本阵地的诗人。主要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新诗立足后,新月派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成为诗”。中国的新诗创作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新月派提出了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12、闻一多的诗的“三美”: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诗的“三美”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
14、“言志派”散文:周作人提出的一整套散文理论,中心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这种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他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所以是近代文学的一个潮头”。将口语、文言和欧化语杂糅调和,产生一种涩味和简单味,很耐人咀嚼。
15、语丝文体: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17、左联:1930年3月2日上海成立,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加盟者达到五十余人,包括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冯雪峰、田汉、蒋光慈等。表明“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在大会上鲁迅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茅盾、周起应也参加了。“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还接办和改组了《大众文艺》、《现代小说》、《文艺新闻》等期刊。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探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8、京派: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朱光潜、沈从文是主要代表人物。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9、海派: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
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20、市民世界:老舍笔下所塑造的文学世界,里面包括老派北京市民形象,是老舍小说中塑造得最好的形象,他对北京文化与民族劣根性的反省和批判,更多是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实现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新派北京市民形象。老舍和许多同时代的作家不同的是,在批判传统文明落后面的同时,对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持非常谨慎以至排拒的态度,这种态度就表现在他对“新派市民”形象的漫画式描写上。正派的或理想的市民形象。老舍写理想市民的是为了探索文化转型的路城市贫民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集中体现了老舍与下层人民的深刻的精神联系
四、简答题
1、《女神》的贡献
《女神》是五四时期著名的新诗集,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
《女神》以充分的五四时代精神和成功的自由体形式,把新诗艺术推向了新水平,是白话新诗真正取代文言旧诗的标志,是现代浪漫主义的发端
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雄浑豪放的浪漫主义诗风,开一代诗风的“女神体”。
2、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的特点。
①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一种特殊的小说体式,可叫做文化小说、诗小说或抒情小说
②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