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助力
  高校毕业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心、提升就业能力、拓展就业渠道,不能等到临时毕业才匆忙着手,破解高校学生就业难题需要新的思路和实践。
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统计,我区大中专院校在生近40万人左右。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的意见》(试行)文件对我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提出明确目标任务:“2014年底力争使2009年以前所未有的大中专毕业生和2010年至2012年毕业的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28.2万人。”
  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总量供求,提供就业岗位难。2010年,新疆城镇就业人数为387.31万人,较2002个增加7.9万人,仅略高于当年高校毕业处人数,而城镇就业者的来源还包括退伍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外来人员等等。二是高校毕业生
实现毕业生实现就业难。据自治区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的一次《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毕业生选择在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工作岗位的流失率接近75%,不能稳定就业则意味着毕业生们常常处在失业与寻工作的状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高校教育体制的封闭性,导致在高校教学中注重知识灌输,缺乏技能教育和道德理想培养。其主要表现在:
  专业设置不合理,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划分不合理,教学方法上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专业与社会需求未能接轨,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缺少高校水平的师资,教学水平受影响。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老师担任多门课程,没有充足的精力搞科研,授课内容脱离实际,缺少教学实践,有些课程设置不注重应用性。
理想人生
职业理想教育不到位。职业理想体现了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人生发展的目标直接影响学生的择业行为。据调查,有些学校没有开设心理测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的虽然开设了但仅有4-6个课时,且授课不系统、不规范。由于职业理想模糊,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影响学习效果和择业观念。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高校没有开好、开足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而现有就业指导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占有信息和知识储备方面均难以达到就业指导应有的效果。这种短期、临时、滞后的就业创噗指导,很难达到目的。
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的途径主要是靠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中心推荐等,而自己努力“工作”的意识不强,不少学生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的就业、创业观念。
就业观念有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就我区毕业生情况来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是难在就业,而是难在就业,而是难在择业观念上追求“三高六点(即起点高、工资高、职位高、名声好一点、牌子响一点、管理松一点)”的职业
择业能力不足。择业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积累。事实上,不少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什么规划,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也不清楚如何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择业能力,因此,造成毕业后择业能国低。
    社会实践的机会少,对社会缺乏了解。有数据统计,有52%以上的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和社会实践”是择业时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
    用人观念存在偏差。一是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费,二是缺乏人才储备观念,有些用人单位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为节约员工培养成本只看重工作经验,这也给刚走出校门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造成了一定困难。
    对毕业生了解不足,只好以学历取人。传统的用人单位每年只能在招聘会上见到毕业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仅限于招聘时的简历和简单的面试,很难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用人单位与学校缺乏沟通,不能为大多数毕业生搭建就业“直通车”。许多企业到学生毕业时才走进校园,与学生老师交流,开个见面会、招聘会,使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方的利益对接差距,在客观上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这其中的差距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在应对就业难问题时观念落后的现实。
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
    我们必须扫清主观障碍,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需要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自强自立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人生。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摒弃“一步到位”的传统就业观念。目前,在工业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平均会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接受社会筛选。职业竞争归根到底是求职者之间能力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与各类人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应当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习充实各种知识和技能,从心理和能力等多方面为就业作准备。
    要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加大实训实习力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专业应用能力。
    高校要尽快建立以教育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为必修课,通过“入学到毕业”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
业理想,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确定自身的职业方向,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和订单式培养方式,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学习和实习,积极投身份社会实践;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能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社会媒体要坚持健康的舆论导向。我们要积极宣传与解读政府为推进就业而制定的相关措施和制度;积极传播就业信息,为大学生求职与创业提供信息支撑;避免对金钱和权力崇拜的过度渲染,遏制拜金主义的泛滥。
    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在现实中,用人单位既是岗位提供者,又是技能培养者,没有人能够在校园中完成终身的技能学习。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绝大多数经验技能要在工作中积累补充;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避免人才高消费带来的不必要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