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名著“一书四清”自通关(四)(教师版)
( 自清时间:60分钟;  名著《朝花夕拾》
作者·作品
作者:鲁迅,原名,字豫才,浙江人。20世纪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和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
主题:
1.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如:《》《藤野先生》《》
2.记叙作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片段表达了作者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及对旧礼制的批判。如:《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以议论为中心穿插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主要目的是讽刺和批判旧道德。如:《》《〈二十四孝图〉》《》
作品简介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这是鲁迅唯一一散文集。本书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我们可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常考人物
1、长妈妈(保姆)
性格:
情节:正月初一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
2、藤野先生(老师):
性格:
情节:不打领结;修改、补全“我”的讲义;订正“我”的解剖图;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况。(《藤野先生》)
3、范爱农(朋友):
性格:
情节:拍发电报;看光复的绍兴。(《范爱农》)
4、衍太太(邻居):
性格:
情节:鼓励孩子吃冰;教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琐记》)
5、陈莲河(给父亲治病的医生):
性格:
情节:开滑稽的药方;四处招摇撞骗。(《父亲的病》)
6、寿镜吾(老师):
性格:
情节:“怪哉”事件;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关于《朝花夕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狗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根,《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
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百自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2.在《朝花夕拾》一书中,下面这一段文字描述的人是(    )
“冬天里,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来一看见,使吃冰。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A.沈四太太    B.阿长    C.范爱农    D.衍太太
3.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共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我们可据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C.《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卧冰求鲤”之类,而“哭竹生笋”和“陆绩怀橘”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D.《五猖会》中,“我”急切盼望看到迎神赛会,在父亲的逼迫下背完《鉴略》再去看五猖会,可是五猖会的热闹对我而言已兴趣索然。
4.下面对名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对《朝花夕拾》中的小人物分外宽厚,笔锋不像小说那样犀利,如写“长妈妈”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她淳朴率真的肯定,语言幽默。
B.《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这部作品真实生动地叙写了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C.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尖锐地讽刺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子路负米”等故事,批判的矛头直指“孝道”,体现了他与旧社会势不两立的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D.藤野先生——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
5.下列有关《朝花夕拾》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再到老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中,《狗·猫·鼠》是鲁迅为了悼念自己的宠物小隐鼠而写的,他仇恨猫的主要原因是猫吃了他的隐鼠。
C.《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D.《父亲的病》中,作者借众鬼嘲弄众生,用阴间讽刺阳间,对“正人君子们”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嘲讽和鞭挞。
6.选出不属于散文集《朝花夕拾》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的一项(  )     
A.抒发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B.批判当时社会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C.写出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D.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
7.下列外貌描写与人物不匹配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范爱农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陈莲河
C.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寿镜吾
8.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猖会》中,父亲强迫“我”先背诵《鉴略》,使“我”看会的勃勃兴致一扫而空。
B.《父亲的病》中,陈莲河医生用药奇特,故弄玄虚,但并无实际效果,有失名医之称。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让“我”十分感动。
D.《琐记》中,衍太太比较凶,严格对待孩子们,大家都不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附近玩。
9.根据你对《朝花夕拾》的阅读体验,选出不是评论《朝花夕拾》的一项是( )
A.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作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作品的特殊韵味。
B.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
C.它不是小说,却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不是传记,却提供了鲁迅早年的一大批鲜为人知的传记材料。
D.它为我打开了一条通向中国人内心的道路,打开了一条理解新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的道路;因为读了它,就使人体会到生活的悲剧是何等的相似,它与整个世界是不可分割的,紧密相连而处处相通。
10.下列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鲁迅的著作颇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C.《朝花夕拾》以简洁的文字描述往事,我们借此书可以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D.《五猖会》中,主人公“我”最盼望的就是迎神赛会,可当“我”要到东关去看五猖会时,却被寿镜吾老先生逼着背《鉴略》。
精段(一)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象。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选自《朝花夕拾》)
1.文段中的“她”是________。除该篇作品外,“她”还在《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篇名)里出现过。
2.结合两篇作品中“她”的相关事迹,概括并分析其形象特征。
精段(二)
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选自《朝花夕拾》)
1.甲乙两位同学针对上面的语段讨论时,各自发表了看法。若你参与其中,会发表怎样的见解?(至少答出一点)
甲同学:这段话可以看出名医用药特别,有故弄玄虚之感。
乙同学:“名医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我觉得这话有趣,其中“的确”强调他用药形成舆论,很有影响力。
你的见解:
2.在初中教材中,也学到了鲁迅与医学有关的课文。请写出篇名及与他留学生活有关的一件事。
精段(三)
这是一场让人渴盼的盛事,“我”伸长了脖子遥望,久候,却总是匆匆一眼;这是场让人痴念的盛事,“我” 宁愿生场重病,也想满足“扮犯人”的心愿……
1.这场充满地方民俗风情的“盛事”是指,这些情境出现在鲁迅《朝花夕拾》中的《》里。
2.《父亲的病》和《琐记》都写到衍太太。请任选一篇,写一件与衍太太相关的事,并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作品简介精段(四)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百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上文选自《》(书名),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