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馆安全管理制度(优秀5篇)
宾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一
    一、注意防火、防盗,如发现异常情况或闻到异味,必须立即查处理并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切实消除隐患。
    二、认真检查各区域,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酒店及客人生命财产安全。
    三、工作人员在当值期间要全心全意保护酒店财物、客人生命财产及人身的安全,不要替任何不认识的客人开门,除非接到前厅部的通知及证明。
    四、房间清洁卫生有客人进入时,应有礼貌的查看客人的钥匙牌与房号是否相符,防止他人误入房间。
    五、客人忘记带钥匙而你又不认识的应与前台联系,待前台证实身份、通知后方可开门。
    六、发现有可疑的陌生人在走廊徘徊或在客房附近出现,或客房房间有异常情况,房内发现有动物或违禁品,客人情绪变化,生病或特异行动,均需立即报告领导。
    七、清倒垃圾桶内的垃圾时要注意桶内有无特别的物品,有无客人无意中掉下或错误放置的东西。
    八、关门时要拉住门把关门,不可随便拉住门边便关门,避免夹伤手,要检查门是否己锁好。
    九、钥匙要小心保管,做到钥匙不离身,不可随便乱丢乱放。下班前安全交给接―班人,钥匙不准带离酒店,弄断了的钥匙亦要整体交回。
    十、清楚、明白楼层消防器材的位置及使用方法。
宾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二
    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1、贯彻执行消防法及部61号令,保障本单位消防安全符合规定,掌握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情况。
    2、将消防工作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规章等活动统筹安排,批准实施年度消防安全工作
计划。
    3、为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提供必要的经验和组织保障。
    4、制定逐级消防安全责任,批准实施消防安全制度和保障消防安全的操作规程。
    5、组织防火检查、督促落实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问题。
    6、组织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实施演练。
    7、对在消防工作中做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章行为经行批评教育或给予处分、。
    8、负责向消防监督部门汇报工作,接受安全消防监督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9、承担因工作失职而引起火灾事故的责任,直至法律刑事责任。
宾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三
    1.对重点防火部位应当经行每日巡查,至少每两小时一次。
    2.坚持夜间防火巡查,保证日夜安全。
    3.对违章情况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并监督执行。
    4.发现初起火灾应当立即报警并及时补救。
    5.对各种设施器材检查,防止破损、失效。
    6.由专人负责检查,保障巡查效果。
    7.认真填写巡查记录,由巡查人员及其主管人员签字,检查内容:
    (1)安全疏散通道,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和安全出口的情况;
    (2)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配置是否在位、完整、有效;
    (3)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人员在岗情况;
    (4)安全通道是否畅通;
    (5)有无违规操作电、气设施;
    (6)易燃易爆物品的规章情况;
    (7)下达整改通知书后整改情况;
宾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四
    一、 客房、公寓、写字间
    客房、公寓、写字间是现代宾馆、饭店的主要部分,它包括卧室、卫生间、办公室、小型厨房、客房、楼层服务间、小型库房等。
    1.客房、公寓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是烟头、火柴梗引燃可燃物或电热器具烤着可燃物。发生火灾的时间一般在夜间和节假日,尤以旅客酒后卧床吸烟,引燃被褥及其他棉织品等发生的事故最为常见。所以,客房内所有装饰、装修材料均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采用不燃材料或难燃材料,窗帘一类的丝、毛、麻、棉织品应经过防火处理,客房内除了固有电器和允许旅客使用的电吹风、电动剃须刀等日常生活的小型电器外,禁止使用其他电器设备,尤其是电热设备。
    2.对旅客及来访人员应明文规定:禁止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宾馆,凡携带进入宾馆者,要立即交服务员专门储存,妥善保管。
    3.客房内应配有禁止卧床吸烟的标志、应急疏散指示图、宾馆客人须知及宾馆、饭店内的消防安全指南。服务员在整理房间时要仔细检查,对烟灰缸内未熄灭的烟蒂不得倒入垃圾袋;平时应不断巡逻查看,发现火灾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
    二、餐厅、厨房
    餐厅是宾馆、饭店人员最集中的场所,包括大小宴会厅、中西餐厅、咖啡厅、酒吧等。这些场所内部可燃装修多,可燃物数量很大,并连通失火率较高的厨房。有的餐厅,为了增加地方风味,临时使用明火较多,如点蜡烛增加气氛,菜肴加热使用炉火等,这方面已多次发生事故。
    厨房内设有冷冻机、厨房设备、烤箱等,由于雾气、水气较大,油烟积存较多,电器设备容易受潮和导致绝缘层老化,造成漏电或短路起火;厨房用火较多,油锅起火是十分常见的。因此,餐厅和厨房应采取的消防安全措施主要是:
    (一)留出足够的安全通道,保证人员安全疏散
    餐厅应根据设计用餐的人数摆放餐桌,留出足够的通道。通道及出入口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
    (二)加强用火、用电、用气管理
    建立健全用火、用电、用气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落实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如餐厅内需要点蜡烛增加气氛时,必须把蜡烛固定在不燃材料制作的基座内,并不得靠近可燃物。供应火锅、烧烤风味餐厅,必须加强对炉火的看管,使用酒精炉时,严禁在火焰未熄灭前添加酒精,酒精炉应使用固体酒精燃料。餐厅内应在多处放置烟缸、痰盂,以方便宾客扔放烟头和火柴梗。
    对厨房内燃气燃油管道、法兰接头、仪表、阀门必须定期检查,防止泄漏;发现燃气燃油泄漏,首先要关闭阀门,及时通风,并严禁使用任何明火和启动电源开关。燃气库房不得存放或堆放餐具等其他物品。楼层厨房不应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管道应从室外单独引入,不得穿过客房或其他公共区域。
    厨房内使用厨房机械设备,不得超负荷用电,并防止电器设备和线路受潮。油炸食品时,要采取措施,防止食油溢出着火。工作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及时关闭厨房的所有燃气燃油阀门,切断气源、火源和电源后方能离开。厨房内抽烟罩应及时擦洗,烟道每半年应清洗一次。厨房内除配置常用的灭火器外,还应配置石棉毯,以便扑灭油锅起火的火灾。
    宾馆饭店消防安全管理十项规定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宾馆饭店应当依法建立并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
    宾馆饭店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为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属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宾馆饭店应当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履行制定落实年度消防工作计划和消防安全制度,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和检查、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等职责。
    宾馆饭店应当设置(确定)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者确定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在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的领导下,具体实施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二、明确相关方责任。实行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管理时,产权单位应当提供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物,当事人在订立的合同中依照有关规定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
    两个以上单位管理或者使用的建筑物,各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应当明确各方消防安全责任,并对共用的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其他建筑消防设施确定责任人,实行统一管理。
    三、组织防火检查。宾馆饭店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每月至少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开展一次防火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
    (一)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
    (二)防火巡查工作落实情况;
    (三)火灾隐患整改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四)重点工种人员及其他员工消防知识掌握情况;
    (五)用火、用电、用气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六)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管理情况;
    (七)电气线路、燃气管道定期检查情况;
    (八)厨房烟道、洗衣房排风道定期清洗情况;
    (九)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情况,客房是否按照要求配备防烟面罩和应急手电筒;
    (十)按委托合同规定,技术服务机构每月进行维护保养情况;
    (十一)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情况。
    对发现的消防安全问题,应当及时督促整改。
    四、开展防火巡查。宾馆饭店应当每日组织开展防火巡查,并明确巡查人员、部位。营业期间的防火巡查应当至少每2小时一次。重点巡查以下内容:
    (一)用火、用电、用气有无违章情况;
    (二)安全出口、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是否完好;
    (三)消防设施、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是否在位、完整;
    (四)常闭式防火门是否处于关闭状态、防火卷帘下是否堆放物品影响使用;
    (五)消防控制室及设有值班的厨房、洗衣房、消防水泵房、锅炉房、配电房、发电机房等重点部位人员是否在岗在位。
宾馆安全管理制度 篇五
    1、总则
    1.1、目的
    为了加强酒店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酒店、客人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酒店经营管理的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1.2、范围
    本制度是本酒店对客房、前厅、餐厅与会议场所、娱乐场所等对客经营活动的总规定。
酒店卫生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酒店所有部门。
    2、管理职责
    2.1、保卫部负责饭店的治安秩序、日常安全保卫、消防安全及贵宾接待的保卫工作。
    2.2、前厅部负责宾客登记、寄存物品、大厅接待的管理
    2.3、工程部门负责饭店用电安全、公共区域设备的维护,负责消防报警设施维护保养。
    2.4、各部门按照安全管理规定负责对本部门范围内安全工作。
    2.5、各级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和不安全因素,及时组织整改,保存检查、整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