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大全】
  慎独
  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老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老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那么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
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老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当一轮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里,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他赢得了满天星光。
  慎独
  一朵花开在幽深的山谷里,默默散发着奇异的香味,伸展着饱满的花蕊。
  这里人迹罕至,没有谁知道它是一朵奇葩。可是,它却毫不倦怠。
  慎独就是这深山中的一朵奇葩,不求为人所知,但求问心无愧,但求做出完美的自我。
“墙角数枝梅,凌寒单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开于中庭的梅花,一经绽放便为人们争相赞叹,享尽荣耀;而开于寂寞的墙脚,无人过问,无人呵护,无人欣赏,又有几株梅花依旧愿意凌寒绽放呢
  人也如此,在人前,就如一只系了线的风筝,在风的帮助下努力的在天空飞翔,享受在天上徜徉的快乐;而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不能继续在蔚蓝的天宇留下自己无声的痕迹呢
  慎独,是一种境界,如同开在深谷里的花,绽于墙角的梅,无论它们作出些什么都不会有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它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绽放来证明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求自知而已,这便是慎独。
  有了慎独,才有了四知堂的千古佳话,才有了同仁堂百年不倒的奇迹。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反问中有的是对于原那么的坚守,并不因无人所知而暂时抛却;那个响亮的同仁堂名号背后是对于顾客不变的承诺,并不因为众的不知情而有丝毫的弄虚作假。
  慎独,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灵魂的开诚布公。你的周围没有其他人,你面对的只是自己。选择绽放或者暗自放弃暗然凋落,这都取决于你。而慎独,就是要你毫不犹豫的选择绽放,不为别人的鲜花和掌声,只为自己能够会心的自语一声:“你很棒!〞
  有了慎独,才有了孔子周游列国不求显达职位推广自己的学说,从而成就一代圣人;有了慎独,才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誉。他们并不求什么,只是默默地选择绽放,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住自己的准那么,向这个世界献出自己微薄的气息。
  当人们都在你身边时,坚守自我也许很容易,可是有一天,没有人跟你在一起,你会怎样呢
  现在,你可以大声地说:“我会选择慎独,不需要别人知晓,只是要对自己负责。〞
  慎独,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
  有一天晚上出了地铁,我在路边骑了一辆单车回家。
  刚好到路口时遇到一个红灯,看着路面上已经没有来车,便想着直接穿行而过。
  这时,一位在我身后的外卖大叔,突然停下了自己的电动车,耐心地等了起来,直到绿灯亮了,他才选择了通过路口。
  那一瞬间,突然感到了一些惭愧和无地自容。
  在过往的生活中,我总是喜欢将慎独挂在嘴边,还经常对周围的朋友说:“慎独就是哪怕没有外界的监督,也能够在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
  直到此时才发现,知道并不代表做到,我对慎独的理解也不过是停留在外表上。
  别的不说,就连过马路这一件小事,自己都没有做到。
  如果路面空无一人,我们还会遵守交通规那么吗,又或者是跟我一样将对面的红灯视而不见
  越是心存大意,越是危机四伏,殊不知每天有那么多交通事故,有一大局部原因都是源于自身平时这些不好的习惯。
  相比之下,或许这位送外卖的大叔并不明白什么叫慎独,却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我想,哪怕路上没有车辆,哪怕其他行人都纷纷穿过,他也会驻足等待,因为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绿灯。
  中庸里提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就表达在慎独之中。
  慎独,就是你对本分的坚守,可以让我们看到你背后的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永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放纵,不逾矩。
  慎独,是无论何时都能坚守本分
  马未都的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曾经有一期以江湖为主题,这其中就有一段关于慎独更加清晰明了的对话。
  一位女观众问:“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如果要在江湖上混,应该注意些什么〞
  他说:“要很注意的一点,就是古人一再提醒的叫慎独。慎独就是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自己给自己一个交代,你给自己内心一个交代,我老说,你这事你对谁都不重要,对你自己
最重要。
  慎独就是没人和有人是一个样子,尤其没人的时候,对着自己内心,你想想你今天做的这个事情,想想你具体做的某一件事情,是不是到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平衡,你内心是不是很舒服,这一点很重要。〞
  慎独就是当我们独处时,也能安守本分,正如对待工作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信心满满,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不管他做什么努力,周围的人总是劝他:“何必这么努力,反正年底考核也是吃大锅饭,就这样得过且过吧。〞
“工作不忙,领导也看不到,还不如偷会懒。〞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耗时间已经成了周围人的常态。
  时间一久,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朋友也变得懈怠起来,上了班的时间多数都在“摸鱼〞,不是聊VX就是刷微博。
  你当下所有对工作的敷衍,最后都成了人生对你的敷衍。
  身边和他一同毕业的同学,多数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错的出路,而他依然拿着几年前微薄的工资,前不久还被调整到了一个边缘的部门。
  慎独,其实没有那么难。就拿工作来说,无论别人怎么看,都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做到始终如一。
  你要先对得起自己,才能无愧于他人。
  慎独,也表达了你背后的修养
  网上曾经有一样新闻。今年9月,一名在日本开民宿的中国老板发文投诉,有三名中国女游客通过短租平台入住在他家民宿,退房离开时却将大量垃圾丢在房间里。
  民宿老板发的图中,大量纸巾、塑料袋扔在走廊上
  卫生间有大量用过的纸巾,马桶盖上还有把椅子
  喝空的易拉罐和吃过的泡面丢弃在柜子上
  从民宿老板微博上所发的图片上看,房子的卫生间和地板上都堆了不少的纸巾,马桶盖上还丢了把椅子,喝空的易拉罐和吃过的泡面也被丢弃在柜子上。
  其中一名游客曾出来回应说,试图与民宿老板协商解决但未成功。
  然而无论女孩如何解释,她们在这旅游过程中将原本干净的环境弄得邋遢不堪已经是事实。这也暴露了很多人所存在的修养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单独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同样都是住酒店,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提起慎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曾国藩。
  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才学兼备,真正到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后世更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赞誉。
  然而,曾国藩也并不是一直就是自带光环的,30岁之前的他依然跟很多人一样,天资普通,
才华也并不出众,而且性格暴躁、为人傲慢,一点也看不出圣贤的样子。
  直到三十而立,他在北京做官,相继见到了很多名家学者,深受触动,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缺乏,才开始顿悟觉醒。
  为此,曾国藩自立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开始坚持静坐、反思,并将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所悟如实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日日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的缺乏,即使在行军打仗、卧病在床,也从少很有间断。
  他以读书作为自我修行的途径,更是坚持无一日不读书,每日圈点十页,哪怕晚年右眼接近失明,依然不肯舍弃。
  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律,才让他修身养性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真的做到了“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慎独,需要一个人长久的自律,有了目标和方向,便要经得起干扰和诱惑,懂得克制,更要懂得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
  将这种修行坚持下去,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慎独。
  从众与慎独
  在不经意间,我们总会流露出一种从众性,似乎追随别人的言行,一切更顺理成章,也更心安理得。这难免有些像小孩子行为。
shendu
  比方,一个小孩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也会模仿人家的样子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又如,晚上,一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子扔过去,都争抢风头般地尝试一番。这恐怕不仅仅是好奇般的恶作剧,细想起来,倒觉是一种奴性意识和小人心理在作怪。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我们的骨子里渗入了一种从众意识。在一些是非判断上,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大概人类社会之初,为了生存的需要,见到一头猛兽,你投一石块,他掷一木棍,我挖一陷阱,一伙人又趁势而上,便添了一分刺激,多了一份平安,增了一道美味,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