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一书,儒家经典,理学必读书目。曾经被视为封建糟粕,然而时至今日,重新审视这部相传为曾子所编著的儒学经典,感觉上今人还有诵读把玩体味的必要。
此之所谓大学,并非学校,而是一种境界,一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大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也。
其中诚意就是勿自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人来说就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个人,无论是穷或达,都必须严格操守。    对此,《大学》等经典儒学都提出了慎独的理念。
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教师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琢璞为玉,必须在实践中身体力行,砥砺意志,涵养品性,方能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就需要教师做到慎独,才能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节为大节,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shendu,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有特殊作用,要求教师在没有学生的时候也能一如既往,每时每刻都要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行。
  慎独对教师的品德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完善具有独特的作用。
  一、慎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试金石。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应只看他在同行和学生面前的表现如何,还要看他是否时时处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果一个教师人前道貌岸然,人后卑鄙龌龊,就是说人前浇花,人后偷瓜,他就背弃了为人师表的职业灵魂精神。
  二、慎独是师德的凝固剂。教师的师德、是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巩固的。慎独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凝固剂的作用,如果缺乏慎独精神,好的品质就会因为教师对自己的放纵和懈怠而渐渐丧失殆尽。
  三、慎独是教师人格的镜子。教师高尚的人格能够最微妙地从是否慎独反映出来。慎独作为内心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能够使教师发现自己人格品质中的杂质,从而迅速地将它冲洗掉。离开了慎独,教师就不能觉察自己心灵的污垢。
  教师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加强自我修养、自我完善是完全必要的。注重慎独,必须抓好三个字。
  一、,即是从隐处着眼。慎独既是品德修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又是一种修养的极高
境界。它是基于人们内心世界深处有很强烈的自我约束力和自尊感,要求教师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到自己的思想深处,去寻最隐蔽的角落里的不良思想和动机,一旦发现就赶紧把它抛弃,哪怕是学生和同行丝毫未觉察到的言行也不姑息。 
  二、,即是从微处着手。慎独作为一种品德修养方法,必然反映在一定的言行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慎独使自己的品德心理素质得到完善,就一定要从细微之处着手,抓住一个微字,不放过自己每一点有损教师形象的错点。哪怕是一句粗话、一点不好的习惯;哪怕学生和同行都认为是“小节无伤大雅”,自己也不能放过。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因善小而不为,干出一些有碍教师师德的事情来。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通过慎独,并从微处着手,才能达到闭心自慎,经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境界。
  三、,即是从在恒字着力。慎独不可能一劳永逸,寄希望于自己的一时热情。它作为教师崇高的修养境界是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修养的结果。教师应着力于一个恒字,做到终身不改初衷,生命不息,修养不止。
说到底,人生在世,人前要正直,人后要正派,独处要正心。这就是慎独的延伸和内涵。慎
独是时刻高悬在心灵上的一把利剑,我们要用它来警示自己,来勉励自己,来磨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