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shendu2018年7月社科纵横
Jul ,2018总第33卷第7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33NO.7
中国古代各家的典籍中,都能见到“君子”之词,最初“君子”一词主要强调地位的崇高与尊贵,多指“君王之子”。后来“君子”之词的涵义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化为道德理想的人格称谓,“君子”不再仅仅指“君王之子”,而是赋予了其道德内涵,于是“君子”之词有了德性,有了品格。“君子”一词之前涵义多为“君王之子”,之后为赋予德性的“君子”,具体以何时为界,无法正确考证。早在《白虎通义·号》中就有对“君子”的界定:“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也。”我们会注意到:儒家的著作中,只是在儒家经典的《周易》著作中,“君子”之词在《周易》的经文中就出现了21次,在《易传》中出现了104次;《论语》等儒家经典中也多次出现“君子”之词。在儒家思想中,“君子”大多已经赋予了德性的涵义,并且君子的涵义越发清晰,君子一般指品格高尚、情操崇高的人。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当然是分析赋予了德性涵义的
君子品格。君子是我们对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的一种称谓,在古代“君子”一般与“小人”相对。那么“君子”一般具备哪些品格?笔者分析如下:
一、“自强”品格
“自强”就是“自立”、奋进图强不停歇。君子首先是具有“自强”的品格,没有自强品格,君子的其他品格很难有支撑。如果一个人“啃老”、懒散,或依靠他人救济,显而易见,不是君子。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具有“自强”的品格。《孝经》中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中于立身。”一个不能“立身”的人,拿什么侍奉自己的父母,一个不能自强的人,连自己的父母可能就无法赡养,就很难具备君子的品质了,也无法成为君子。“自强”是建立在自信、自爱的基础之上的,“自强”不仅是君子具备的品格,“自强”也是一种精神,是认准正确的目标的不懈努力、不断拼搏;汉朝李咸《送人》的诗中有:“眼前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
史少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6)
【内容摘要】“君子”之词,最初是地位的象征,后来“君子”的涵义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化为道德理想的人格称谓,“君
子”不再仅仅指“君王之子”,而是赋予了其道德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主要包括:一、“自强”品格。“自强”品格是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的品格。君子首先必须具有“自强”的品格,没有“自强”品格,君子的其他品格很难有支撑。二、“慎独”品格。君子的“慎独”品格,是在独处没有任何监督的时候,没有任何功利目的而践行道德规范的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三、“克己”品格。君子能克制自己,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四、“宽人”品格。君子的“宽人”品格,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用包容与宽厚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与人相处“豁达”、“包容”,不斤斤计较。五、“诚信”品格。君子“诚于内”、“信于外”,“诚信”是君子必备的品格。六、“谦虚”品格,“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也是君子品格不可缺少的。七、“忠”品格。君子的“忠”,一定意义上是对“国”的热爱,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关键词】传统文化君子品格中图分类号:B82-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8)07-0110-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近代的国学与东学关系探究”(项目编号:15XZX005)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史少博,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10
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自强”是努力向上,不断进取的品格;“自强”是越挫越奋,不畏艰难困苦、百折不挠向着目标奋进的品格;“自强”品格是脚踏实地、挥洒汗水,不停歇进取的品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自强”品格是不可缺的,也是首要强调的,正像儒家经典《周易·象传》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慎独”品格
“慎独”中的“慎”字从字形上看,左边是“心”,右边是“真”,即“心真”,即小心谨慎、不做坏事的意思。“独”就是“独处”的意思。“慎独”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1](P52)孔子非常强调:“君子慎其独”。传统文化中的君子都有“慎独”的品格。
某些西方人在自己独处时不做坏事,认为“上帝”在时时处处进行监督,在某些西方人的心目中,认为“上帝”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如果独处时做坏事,会遭到“上帝”的惩罚,所以不敢做坏事。这种在独处时小心谨慎、自我修养、不做坏事的行为是畏惧“上帝”的惩罚,能否称其为“慎独”?某些笃信佛教因果关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也会处处谨慎、不做坏事,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什么样的“因”,就会就有什么样的“果”,如果做坏事,就必定有一个坏的“果”在等着,所以处处、时时不做坏事,遵守道德规范,换取获得“好”的结果。这种带有功利性的“独处”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能否称其为“慎独”?
笔者认为君子的“慎独”品格,是在独处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但是一个人如果有崇高的信仰,一定程度上会成就了君子的品格,然而有宗教信仰的人,不能说他有崇高信仰。有崇高信仰的人,会时时、处处为大众、为他人考虑,即使独处的时候也因为有崇高信仰
指引,处处、时时严格要求自己、高度自觉、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这才能称为君子的“慎独”,这样的“慎独”是君子的一种内在品格。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故事,“宋明帝即位后,非常信任和依赖褚彦回,迁任其为吏部尚书。有人求官,袖子里秘密藏带了一个金饼,请求褚彦回单独谈事,然后拿出金饼说:‘没人知道。’褚彦
回说:‘你自然应该得到官,不需要靠这个东西。如果一定要给,我不得不向上面汇报。’那人非常害怕,收起金饼走了。”[2](P113)由此可见,宋朝褚彦回的“慎独”,就是君子品格的“慎独”。
三、“克己”品格
一般人都有“私欲”,“私欲”有大有小,人的“私欲”有时好像填不满的“沟壑”,一个不能克制自己“私欲”的人,其“私欲”会膨胀,而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就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君子的“克己”品格,即克制自己的“私欲”、克制自己的“私心”,克制自己的脾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
“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学生樊迟请教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2](P16)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克己复礼”并且心怀大爱,以仁爱之心面对他人与自然。
“克己”不仅仅克服自己的“私欲”,还要克制人性中的弱点,例如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克制自己情绪、克服
自己的懦弱、克制自己暴躁脾气等等,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称得上君子,故而在传统文化中“克己”也是君子的重要品格。孔子的“克己复礼”,其意蕴是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规范”。“克己”是立德立身的关键之所在,现实中的人,其人性中不仅有或多或少的“私欲”,而且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君子具有“克己”的品格,能不为各种诱惑所动,克制自己的“私欲”。人最难的是战胜自己,只有克制自己,才会战胜自己,才会克服自己的弱点,成就君子。故而,“克己”是君子的重要品格之一。
四、“宽人”品格
“宽人”就是宽待别人,严于律己。我们的传统文化告诫我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人”亦即对人“宽恕”。“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为人之道有四知,大道有三恶。三恶(即有三方面的忌讳)是指天道忌讳弄巧成拙,忌讳骄傲自满,忌讳有贰心于人。……四知包括《论语》末章的知命、知礼、知言,曾国藩又加上一条‘知仁’。他解释说:仁的意思就
111
是宽恕。”[3](P109)《菜根谭》中有:“己之情欲不可纵,当用逆之之法以制之,其道只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当用顺之之法以调之,其道只在一恕字。”[4](P41)鲁迅是特别反对“宽恕”之人,鲁迅认为如果“宽恕”了坏人,那坏人不一定因为你的“宽恕”而痛改前非,有可能进一步去伤害其他人。然而君子的
“宽人”品格,是“宽恕”有度,不是“宽恕”坏人,不是“宽恕”恶人恶事、任其发展,而是宽容别人的缺点,对人不斤斤计较。儒家思想的“宽人”就是“恕”,关于“恕”,孔子这样解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颜渊》中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由此可见,孔子所讲的“宽人”即“恕”,即对他人要“宽恕”、“宽容”、“宽宏大量”。
传统文化中君子的“宽人”品格,就是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用包容与宽厚的心态对待别人的观点和意见,与别人相处“豁达”、“包容”,不斤斤计较。例如我国古代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了春秋霸业,辅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值得关注的是齐桓公具有君子之“宽人”品格,因为齐桓公不计较管仲一箭之仇,欣赏管仲之才能,不计前嫌,赢得了春秋的霸业。齐桓公这种“宽人”的品格,就是君子“宽人”之品格。
五、“诚信”品格
《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诚信”即用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传统文化中有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家语·儒行解》);“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管子·枢言》中曰:“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5](P246)一般认为:君子以真诚、诚信为尊贵,正人君子一定信守承诺讲“诚信”,言而无信、狡诈、欺骗必定是小人所为。
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君子必备的品格。人无诚信不立,诚信是做人之本。“诚”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真诚”,即在传统文化中常常提到的“诚于内”,认为“诚”是一种内在的品质与信念;“信”表现为对人要守信,即“信于外”,“信”是一种人在社
会生活中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及价值取向。“诚信”一词,既具有内在性,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诚实”;也具有一定的外在性,表现为与人相处要讲信用,要守信。如果一个人失掉了“诚信”,终究会被识破,即使一时“快乐”也无法长久;如果一个人失掉了“诚信”,即使获得了一定的“地位”也会失去;如果一个人失掉了“诚信”,在竞争中即使一时得利,也最终失去长久利益。“诚信”是道德之本,故而在传统文化中“诚信”是君子的必备品格。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许多多正人君子都具有“诚信”品格,例如“曾国藩把人心诚伪作为人的基本品格来认识,认为只有诚实的人才能和他交往,才能有信誉可言。曾国藩说:天地之所以运行不息,国家之所以运行不息,国家之所以存在建立,圣贵的德业之所以可大可久,都是因为一个诚字。……诚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天地万物的存在根据,同时也是人的道德修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3](P171)曾国藩等人都具有君子的“诚信”品格。
六、“谦虚”品格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品格,“谦虚”也是必不缺少的。《诗·小雅·角弓》“莫肯下遗”。汉代郑玄曰:“今王不以
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下,先人后己。”《周易·谦》曰:“谦谦君子,利涉大川。”“谦虚”是人的一种美德,《说文解字》解释“谦”为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谦虚”就是不自满、不骄傲、不自负。“谦受益,满招损”。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真君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既能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6](P29)锋芒毕露容易遭人嫉妒,也容易骄傲自满,而恰到好处的“谦虚”,既能让别人容易接近,更能使自己不断上进。
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具有“谦虚”品格的君子,例如“北宋的开国功臣曹彬,他虽功勋卓著却为人谦恭,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颇受人们尊敬。……曹彬才德兼备,大有‘谦逊卑下’,‘宽恕大度’的君子风范。……曹彬死后,宋真宗哭得非常悲痛,每
112
次与大臣谈起曹彬,都痛哭流涕。……‘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2](P107)“谦虚”不是自卑、不是不自信,而是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学无止境。
七、“忠”品格
《说文解字》曰:“忠,敬也,尽心曰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重要品格,传统文化中的“忠”意味着对国家的“奉献”,而“奉”即“捧”,就是“给”。“奉献”就是对别人恭敬地“献出”,“奉献”与“索取”是相对的词汇。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忠”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无私地、不图回报地爱。在封建社会,古代的君子对国家的“忠”,对祖国的竭诚尽责,也表现为对帝王的“忠”,一般来说,古代君子的“忠”不是愚忠。宋朝司马光在《四言铭系述》中认为:“尽心于人曰忠。”“忠”即对人尽心,竭诚奉献。如果一味地只是索取,不懂得付出奉献,终究也会失去索取的对象,失去一切。常常付出,懂得“奉献”,就能显示对国家的“忠”、对祖国的爱,也能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
“忠”一定意义上,可以解读为“爱国”,“孙中山认为,国民有无爱国心,爱国心的轻重,直接关
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他说:国民的‘爱国心重,其国必强,反之必弱。’(《军人精神教育》)”[7](P269)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商朝的比干、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楚国屈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南宋的岳飞、北宋的寇准、明朝的方孝孺等等,都是为国家尽“忠”的君子。例如南宋岳飞“精忠报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国家、为人民鞠躬尽瘁,人民永远记得他,“人固有一死”,但历史上像岳飞这样的君子会流传千古,他们就具有君子“忠”的品格。
参考文献:
[1]《国学四库》编委会编.大学·中庸[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王晓峰编.中华美德25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5.
[3]曾国藩原典,曾道解译.曾国藩出奇制胜十二招[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
[4]魏晋风.菜根谭大智慧[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5]黎翔鳳.管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王珊编.低调的智慧[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
[7]王正平.中国传统道德论探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责任编辑:张美玉)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