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实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创造的基础。无论获取知识还是进行知识创造都要以“行”为载体,在实践中求真知,再进行创造。在学校中,他要求学生从事劳动,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将知识应用于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是工具或者方法,知识是目的,生活是指归,三者休戚相关 。劳动教育只有寓于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才能迸发长久生命力。陶行知还将自己的名字从“知行”改为“行知”,强调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获得真知,进而反哺课堂文化教育。从陶行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陶行知先生格外重视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他阐述到,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思维和行动的力量,由此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也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了小学语文教学,深刻体会到了劳动教育实践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
劳动教育实践让小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懂得感恩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劳动的生动解说。劳动对小学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如,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中国美食》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领略中国美食文化的魅力;难点是让小学生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那么如果老师只做精美的ppt,课堂上深情并茂地讲授,就很难达到新课标标准的要求,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实际能力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课前一周布置了“御厨来袭,谁与争锋”207班争做劳动小能手活动。要求孩子们利用周末跟家长学炒菜,不仅如此,为了让我们的劳动事业更加红红火火,我们举办了一个线上美食大比拼,顾名思义,就是以颜值为标准,其余香气和味道当然只能自己脑补了。很快,我们207班勤快的小宝贝们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大厨事业,经过多次努力实践后,发给我许多的美食图片,如:冰爽的皮蛋拌豆腐、泽鲜艳,青葱可爱的韭菜炒蛋、朝气蓬勃的番茄炒蛋……甚至有些宝贝们一口气做了一桌丰盛的满汉全席,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可见平时在家一定是家务小能手哦!此次厨艺大比拼,不仅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劳动心得:如,方禹同学说:“这次做菜让我觉得其实干每件事情都不容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也要多学着帮爸爸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洪鑫灿同学说:“第一次做菜,我
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汪悦琳同学说:“今天中午我炒菜,好热啊,原来妈妈每天这么辛苦,我要感谢妈妈每天为我做饭,我要好好学习,以后让妈妈不要这么辛苦了。”……从孩子们朴实的话语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从这次劳动实践中,孩子们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劳动的不易,使得孩子变得更加有责任心,还能为孩子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1.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实践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对学习产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融入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渴望获得知识,主动去学习呢?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课《红楼春趣》中涉及到制作风筝,在学生讨论风筝的过程中适时创新劳动教育形式,让学生思考风筝制作的材料,以及飞行的动力原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我利用劳动课开展“筝筝日上,让梦飞扬”制作风筝活动,四人一小组合作完成,在制作过程中,还结合丰子恺的《手指》中讲述手指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分析劳动中合作的意义,这次从课内到课外的活动设计不仅加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还使同学们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劳动实践,让同学们明白了要想身心得到真正的发展,就需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劳动,培养耐心,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自
己知识的匮乏,从而渴望获得知识,在劳动中,也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要想服务社会,奉献社会,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劳动教育实践能够发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陶行知格外重视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能力。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他阐述到,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集体的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思维和行动的力量,由此创造出新的价值。由于孩子本身的心理特质,其劳动天然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其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使得孩子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创造性的劳动蕴含着劳动主体个性化的价值赋予。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融入劳动实践,发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呢?如,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十九课《千年梦圆在今朝》时,我除了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之外,还开展了以“小小设计师”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布置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技术改造、创新和科学探究等小发明小制作活动。活动布置后,孩子们兴趣浓厚,利用周末在家进行动手制作。有的同学设计出了一款新型书包,有的同学利用家里现有的材料“变废为宝”制作成了微波炉、火箭、自行车等等,孩子们
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发明创造,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劳动教育实践能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小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进步。但是,浪费现象也在不断的增多。在学生中间,学习用品的浪费,水、电、粮食的浪费,时间的浪费都不难发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融入教育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呢?我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和《清平乐.村居》时,也融入了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农作的辛苦,引导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布置了两项劳动实践活动:第一,要求每位学生走进乡村,在自己家的菜园种植一种当季的蔬菜,帮家人清理菜园的杂草等。第二,布置学生利用周末,小组合作分工,走出校园,走进家庭,走上社会,寻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的来历,把它们用文字记下来,用录音机录下来,用照相机、摄像机拍下来,寻人们生活中存在哪些浪费现象。周一利用班队课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用小品、朗诵等方式进行展演。通过这两次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增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还从中总结出了“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追求奢侈豪华、铺张浪费为耻”的道理。
总之,劳动教育实践不能纸上谈兵。作为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善于挖掘、总结教材中的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品德与生活、语文、综合实践课中进行劳动精神与价值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观念;在科学、数学、体育课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其劳动技能和自立能力;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融合课堂的力量,构建丰富的教育实践模式,真正的将劳动意识内化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