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写作:搬砖男孩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六年级学生小朱爆红网络。他每天在余杭塘河边来回搬砖150块,以此锻炼自己的心性,已经坚持了一个暑假。据悉,成绩一直比较优秀的小朱,在其父朱某的运作下,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此事一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到底是先锋前卫的教育实践,抑或是毁人前程的愚昧之举?
有人认为,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有人认为,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也有人表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应该尊重和包容不一样的教育思路。
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自定立意。②标题自拟。③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典型的时评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目选用了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材料,要求考生在紧扣材料的要求下,理性思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按照任务指令进行写作。写作目的明确单一,具有“指令性、矛盾性、权衡性、辨析性、比较性”等特征。写作时应就事论事,缘事析理,举例应同类拓展,不可另起炉灶或架空分析。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因此,最好是写成议论文,不宜写记叙文。
作文题目中有指令性问句“此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考生必须有针对性地完成立意、构思、行文,否则就是无的放矢、无病呻吟、信马由缰。本则材料首段,也是材料的主体部分,只有四句话。第一句叙写“搬砖男孩”小朱爆红网络;第二、三句写他爆红网络的原因,在其父的运作下,他已经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最后一句是人们对此事的思考。第二段是人们的各种议论。第三段是此次写作的任务。材料中“新教育”三个字应为文章议论的核心和重心,考生应紧紧围绕其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放矢,旗帜鲜明。“理”的述说可以见仁见智,或反对,或赞成,关键是理由要充分,内容要饱满,语言要得体。
写作该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立意:
1.选择反对。
理由:
①家长太偏执,被“新教育”洗脑了。不能拿小孩子当教育的试验品,况且,不让适龄儿
童上学也是违反教育法的。
②这种“修身养性”的抽象修行过于荒诞,“新教育”也未经实践验证,失败的代价和风险
太大。
③现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客观论据能证明“新教育”的教育成果优于传統教育,相反,学
校的正规教育是当下最安全、成熟的教育方式。
④完全脱离当前教育体制的个别成功案例也许有,但并不适用于一般的家庭和孩子。
⑤传统教育体制也许存在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所谓的“新教育”就没有问题吗?就能排除
、借机敛财的嫌疑吗?
2. 选择赞成。
理由:
①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度量别人,谁都没法预测未来。
②不要一看到不一样的教育思路就认为是洪水猛兽,应用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对待“新事
物”。
③孩子如果不适合“新教育”,还是可以重回学校的。
佳作展评
莫让“新教育”毁了孩子前程
一考生
最近被称为“搬砖男孩”的六年级学生小朱爆红网络。小朱暑假期间在余杭搬砖以锻炼心性,并在其父亲的运作下退学,在家接受“新教育”。一时间,此事引发广泛的关注,舆论也如洪水猛兽般袭来。有人认为这种抽象修行太过荒诞,也有人表示应尊重和包容不一样的教育思路……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因家长的偏执而造成的毁人前程的愚昧行为。
首先,在小朱父亲的自作主张之下,小朱本来的人生之路已被切断。小朱在原来的学校中,成绩一直都比较优秀,而父亲“新教育”的计划,却让他在学校中的努力化为了泡影,让他不得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这难道不是对小朱人生的一次打击吗?同时,小朱父亲让其退学,对他的人际交往与正常生活也是一种破坏,同学间的友谊也必定会受到影响。可以说,小朱的父亲很可能从此毁掉了孩子的光明前程。
家庭教育文章
其次,小朱父亲的行为违反了教育的规律。教育,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尚且需要十年的时间方可长成,人的教育则更加复杂而漫长。按小朱父亲的计划,仅仅让小朱在家接受“新教育”而远离校园的正规学习,这无疑是一次妄图揠苗助长的冒险试验,不仅不能让小朱加速成长,反而会对他的学习之路产生负面的影响。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啊!它告诉我们,教育是“慢”的事业,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是进行教育的最好的地方。因为在学校里,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灵魂可以产生共鸣,学校也有一种学术氛围。而小朱父亲的行为,无疑让小朱失去了最好的教育环境,失去了学习上的助推器。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不仅表现在知识上,更表现在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上,让人拥有高尚的品质和开朗的个性。与其让小朱退学,为什么不让他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同时也接受家中的“新教育”呢?这样,小朱既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又能接受家庭的“新教育”,岂不是一举两得?
教育应当登堂入室,循序渐进,进行教育最好的场所就是校园。拒绝不计后果的“新教育”,为的正是让孩子在校园中得以茁壮成长!
点评
这篇考场优秀作文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①标题简明,切中肯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应清澈明亮,不可含混晦涩,不要古奥型、文艺型、文白夹杂型、莫名其妙型。本文标题紧扣材料话题,属于观点型,态度鲜明,语言简练。②就事说理,先破后立。本文抓住小朱父亲所谓的“新教育”来谈,逐层深入,步步为营。先指出这是家长的偏执造成的毁人前程
的愚昧行为,再指出其行为是揠苗助长的可笑之举,然后提出进行教育的最好场所应该是学校,希望兼顾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长,让孩子茁壮成长。文章条分缕析、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