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五首-课文赏析
一、欣赏要点
1.死水
《死水》是闻一多的重要代表作之一。1925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死水”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共分五节,前四节都在具体描写诗人是如何“调弄”这沟死水的。他的第一个行动便是“添乱”: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不久,这些行动就产生了效果,在“死水”的浸泡中,铜氧化成了绿绿的模样,铁也锈迹斑斑,剩菜残羹的油腻则浮动在水面上,又因霉变生菌而变得五颜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氧化的金属、发霉的饭菜又都发了酵,于是,“死水”便成了一
沟泛着绿光的“酒”。它“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上面蚊蝇横飞,乌烟瘴气。至此,“死水”算是“鲜艳夺目”“光彩照人”了,于是,几声青蛙的鸣叫传来,又为寂静的世界添上了几分热闹。
诗歌题为“死水”,但诗却并没有怎么描写“死水”本身的客观形象,而是面对“死水”引出的一系列想象,一系列泄愤式的诅咒。闻一多似乎还觉得这沟死水还污秽得不够,丑恶得不够,他发着誓要丑上加丑,乱上加乱,把“死水”搅拌得油腻腻、红鲜鲜,让它发酵、生霉!闻一多说过:“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道我有火,并且就在《死水》里感出我的火来。”这种泄愤就是他“火气”的表现。正如俗话所说:“爱之愈深,恨之愈切。”诗人对祖国作如此描写,又如此地忍受不了这沟“死水”的刺激,实在是因为他太希望“死水”不“死”呀!他多么愿意自己曾经魂牵梦萦的祖国一如想象中的光华美丽,而当现实世界里所发生的一切是这样的出人意料,这样的让他悲观绝望时,他能不因猝然的失落而心理失衡吗?又能不情绪性的咒骂几句、呻吟几声吗?
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诗歌要具备“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全诗5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彩的语词和物象,并
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形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此外,《死水》一诗也是闻一多追求诗歌“三美”的典范之作,绘画的彩感不用来多说了。这首诗节奏感极强(音乐美),每个诗行的音组数目都相等,它们都由四个音组构成,其中一个有三个音节,其余三个是两个音节,譬如第一段: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2.《再别康桥》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0~1922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
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趣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趣。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赋。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12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现代诗歌赏析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第二节至第六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阴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
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五、六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用“梦”寻梦”“星辉””放歌“”沉默“等意象及情绪动作等,采用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节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937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感情真挚、意
境沉郁而广漠的长诗。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浙江家乡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地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的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度着极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泥泞而曲折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意,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诗人一落笔,就以阴冷的自然景,创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氛围。不难想象,抗战初期,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下的北方,是怎样一幅凄惨的景象。那时,连“风”也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这一比喻,无疑包孕了北方所遭受的一切苦难。失去家园,流离颠沛的人流,就像没有了根的浮萍,就像秋天的落叶,漫无目标的浮沉、飘零。追随着他们的只剩下“风”,还在“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的絮聒。以土地为命根子的农民,却不得不离开那片熟土,“古老”的乡音,似乎也一下子变得那么遥远,这该是一种怎样的苦痛?在“风”不停地“絮聒”中,出现在诗的画面中的是“赶着马车”的“中
国农夫”,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的形象,这也是一个将生活形象加以集中提炼了的艺术形象。在沦亡了的国土上,早已到处为“寒冷”所“封锁”。“你要到哪儿去呢?”这一发问的潜台词,实在是“你能到哪儿去呢?”这里没有仰天长啸之悲,却让人悲痛之至。
如果说,诗的一、二两部分采用的是分镜头描述的话,诗的第三部分则是总镜头的概括。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肆意践踏中,辽阔的“地域”被“啮啃”,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饲养的家畜”“肥沃的田地”。他们离乡背井,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大地是“饥馑”的,天空是“阴暗”的,在这“饥馑”的大地与“阴暗”的天空之间,伸出的是他们的“颤抖着的两臂”。这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深深烙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是抗战初期整个中华民族的缩影。日本帝国主义造成的灾难,又何止于一家一户,何止与“农夫”与“少妇”?它是全民族的灾难。诗人似乎预料到这种黑暗的漫长和艰难,“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就使得诗人那颗与土地同样破碎的心更沉重。
这首诗很难说有几个明显的段落,只能说有几个起伏。被称作主旋律的两行诗,是一个激荡的大气韵和境界,一下子把读者推了进去,使你不但置身其中,身内身外顿时落满了厚重的雪。随后,诗人才展开一幅幅的寒冷的场景。首先是风的出现,它“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
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读者感触到了风的无法躲避的侵袭和它古老的哀伤的声息,不由得令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接着诗人从土地和人民的艰辛岁月,诉述了诗人自己“也是农人的后裔”,经历过流浪和监禁,失去了青春。诗人的命运与整个古老的民族和土地的命运是血肉相连的。诗人真挚的自白使诗浸染着温暖而赤诚的血泪,让诗、诗人与读者在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联在一起。接着又在雪的寒冷中,看见在战争中遭到蹂躏和杀戮的善良的妇女,还有年老的奔波在流亡道路上的母亲。……诗人深情地呼号。
4.《热爱生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在中国当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浩劫。国家的思想形态发生扭曲,政治险恶,以文学艺术为其主要批判领域自然而然从一开始便走向近乎被毁灭的道路,但现实的险恶往往是精神唯美的蕴床,知青文学便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应运而生,它有其贫乏的物质形态和朴质的精神核心。多多、芒克、北岛、食指等诗人的出现、各种文学沙龙、文学团体的纷立,主要是因为知青们的独立意识与探索精神的确立和发展,特别是用血泪构筑的“人文精神”的逐渐成熟,提高了一代青年人的生存质量,其中食指无疑
是精神的英雄,他开启了一代诗风,引领着彷徨中失落、郁闷中顽强的一代青年人坚守信念,寻理想,食指的出现象征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再生。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著和热烈,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诗人在另一首《书简》中就曾这样写道:“我们应当永远牢记一条真理/无论在欢乐还是辛酸的日子里/我们的心啊,要永远向前憧憬/这样,才不会丧失生活的勇气……”这首诗在意象的撷取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多选取那些带有痛苦和悲哀彩的客观物象,如“攀附的葛藤”“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等,这些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是诗人的真力弥满,万象归怀;这些意象,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和独特的诗美空间。本诗一袭食指诗的一贯的艺术风格,悲壮而不悲戚,凝重而不沉重,感慨而不感伤,迷惘而不迷惑,是痛苦中的呐喊,是滴血的呼唤,
是含泪的微笑,是一曲顽强奋进的生命之歌!
5.《双桅船》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运用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阐释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著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