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摘要        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春晓》  三美原则  古诗英译  译文赏析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即借助于独特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为“诗歌是运用节奏、韵律和想象,表达情感、描述事件的
文字形式”。由此可见,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既注重语言内容又注重艺术形式的文学手段,而且充分体现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刻的情感诉求。
一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理论
为了传承世界文明,交流文化,更广泛和深层次地研究语言,英汉诗歌互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是可译还是不可译、是重意义表达还是重形式表现之类的讨论,多年来未曾休止;对诗歌译文的赏析也常常让读者费解,是从本族语的特点还是从目标语的特点着眼;对诗歌之美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也是众说纷纭。特别是汉语古诗英译,在中外文学评论界、翻译界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中外学者、翻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具特的英译古诗的原则和赏析方式。王秉钦在他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现代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焦菊隐的“整体论”,等等,这些理论无一不影响着古诗英译方式和赏析角度。
近年来,对诗词翻译、译文赏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许渊冲教授和他的“美化之艺术”理论。作
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翻译经验的专家,许先生对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不仅有独到的见解,更有继承和发展。他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惟一专家。许渊冲始终致力于把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推向世界,他的学术成就在翻译界和文学评论界都引起了高度重视。他在其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一书序言中说:“我把中国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成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并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美’,指意美、音美、形美。”他的三美原则是把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对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应用到文学翻译上。他指出,“三美”是文学的本体论。他把诗歌首先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看,从意义、音韵、形式三方面提出诗歌译文应达到的境界和翻译的标准。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认为,翻译的对等原则不仅是低层次音义形的对应一致,而是要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赏析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实现高层次的和谐统一。许先生对“三美”的重视也体现了这一点。从意义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表意一致,对于内涵丰富的汉语古诗,不仅要译出其表层文字所指,还要译出其深层意境;从音韵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韵律、重复、节奏等的一致。汉语古诗之韵极为丰富多样,虽然英文很难做到与之对应,但译文用韵是必须的;从形式上讲,是与原文句式特点、层次结构的对应。译文不仅要在形式和意义上忠实于原文,更要让读者有“美”之享受,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许先生认为,保持原作“意美”最为关键,“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最高标准是三者兼得。如何做到三者兼得,翻译者可以通过“三化”。他进一步扩大了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的理论,把“化”引申为浅化、等化、深化这“三化”。他指出,“三化”是方法论,即是译者使用的具体方法。“浅化”是化难为易,“等化”是对等转化,“深化”是深入剖析,通过对应翻译和深入浅出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意义、音韵、形式的最大一致。他还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知之、好之、乐之”应用于文学翻译,成为其“三之论”。“三之”是目的论,即作为读者,要了解诗歌(知之)、喜欢诗歌(好之),并以此为享受(乐之)。最后,他还从朱光潜“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提炼出“艺术”二字。他把“艺术”归结为认识论。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从语言角度来赏析,还要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其艺术性,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要从诗文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许先生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美化之艺术”这一重要翻译思想,是读者对诗文进行评价与审美的最高标准。下面以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的两个佳译为例,通过比较来领会其翻译思想。
二  孟浩然原作《春晓》分析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主要诗人之一。他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老幼皆知,流传至今,是其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少有华丽的辞藻,行文平易近人,风格明朗轻快,情景交融,意味深长。《春晓》这首小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平淡自然,无论老幼,读起来都能了解其意,但同时又富于韵味,耐人寻味。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是一般的五言诗格式,只是在结尾处用了一个问句。全诗节奏舒缓,一气呵成。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诗歌从春天让人不愿清醒的气氛、春鸟的处处啼鸣、春风春雨夜间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听觉去想象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语言浅显,自然朴素,无甚雕琢,却又耐人寻味:到底诗人是眠还是醒?是为春天而欢欣还是为花落而感伤?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春天的早晨,联想到花开花落。结尾问句是问人也是自问,使人对人生的感慨油然而起,引起读者对春虽美却不堪风吹雨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无奈和感叹。特别是当读者联想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相似内容的
词时,那种伤春之感真让人想要就此“春眠”在鸟儿的欢歌里,逃避清醒时候的满目疮痍。四行诗词,从为春天欢喜转到为花落知多少而伤悲、为风雨夜来而无奈,此情此景,可以说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叹,也可以引申为对现实世界风雨的不满。到底诗人心意如何,读者只能猜测。但是,当我们面对同样春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情景,《春晓》一诗会马上浮现心头。这恐怕就是它得以长久流传的魅力。
现代诗歌赏析
这首小诗结构、语言浅显明了,在对景的描写上未加渲染却让人满眼春,对情的抒发上未着笔墨却让人回味无穷。也正因如此,它成为诗歌翻译者用来试笔的经典素材,国内外很多翻译者都译过此诗,也有很多学者对《春晓》的译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价。在翻译和赏析这首小诗时,最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诗文怎样以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极其微妙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