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案例
《春》教学案例
    朱自清
    崔欣华
    教学目标 
    1. 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课文内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清思路,尤其要能理解作者在观察中的思维活动。 
    3.学习作者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的景物描写方法,并运用于练笔中,使景物描写的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4. 对文中精彩的句段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以鼓励为主,但要注意引导 的方向性。) 
    5. 在语法上,要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一幅春天漂亮简单的画    6. 从本文的学习中,初步学会阅读文章和欣赏文章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从作者的观察思维中学习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2. 掌握阅读和欣赏优美文章的方法,初步形成自学这类文章的能 力。 
    3. 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重点切入法
    教学设想
    多媒体教学,通过赏析该文,学习散文的写作方法
    课型
    新授课
    预习指导
    朗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 [来源:学科网]
    二、作者简介 1’
    朱自清,字佩弦,是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的散文,文字清新朴素,描写细腻,感情真切,富有自然美,读后令人回味无穷。他热爱自然,观察自然,描绘自然,他的写景散文,无不寄托着对大自然的无限深情。 
    他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在英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授。他于1948年去世,享年50岁。他留下来的著名作品有:《荷塘月》、《背影》和《绿》,这些文章我们在中学里都会学习到。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他的《春》这篇文章。 
    三、 朗读16’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要用你的心去领略春的风光,春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有遇到好的词和句,就用笔把它划下来, 这不仅是我们学会欣赏,提高鉴赏能力的第一步,而且也是阅读课外文章,积累词汇的一种常见方法。 
    正音正字:“水涨起来了”的“涨”,“涨”是多音多义字。 
    散(sǎn)在草丛里 ,酝酿(yùn niàng),巢(cháo) 
    应和(hè), 晕(yùn),蓑(suō), 水涨(zhǎng),剿(cháo) 
    迷藏(cáng),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笼(lǒng)着一层(céng)薄(bó)烟 
    散:散(sǎn)在草丛里 散(sàn)会 
    四、 分析精彩句段 
    1、从对春天的盼望开始。3’ 
    现在请同学们整齐的朗读第一段,注意读出作者期盼的语气。想一想,这一段哪里写得好? 
    (1)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用一个不也同样可以表达作者期盼的心情? 
    明确:这种叠用,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如我们在叫唤朋友或者父母亲的时候,叫两声往往要比叫一声更加急切一些。)另一方面,也把读者的心悬起
来了。(盼望着,盼望着什么?心往上提了一级, 没写,还是一个盼望着,急了,心情又提了一级, 到底盼望着什么?东风来了,为什么东风来了会让作者如此兴奋?答案还没出来,心又上了一个台阶, 最后作者才写 道,“春天的脚步近了”,原来作者是在盼望春天。这就给我们读者一种渴望读下去,探究他后面到底写什么的愿望,从而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