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探析
——以新冠肺炎疫情相关谣言为例
高艺璇
(山西大学 新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2020年初,国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防疫举措赢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可。然而,网上出现了不少关于疫情的谣言,给社会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以疫情传播中的网络谣言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中谣言显现的新特征、谣言盛行的心理动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冠肺炎;网络谣言;谣言特征;心理动因;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010-01谣言的产生往往基于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在人
类历史上,每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社会动乱事件,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缺乏必要信息时,谣言就会滋生泛滥。而今,网络技术的普及更为信息的自由流动提供了便利,这也无形中方便了谣言的大面积传播。2020年国内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量荒谬、缺乏事实依据的言论在网上肆意传播,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加剧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恐慌。但与传统的谣言传播不同,这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谣言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
一、疫情中网络谣言传播新特征
网络谣言是网络用户发布且在网络公共传播领域
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
[1]
网络谣言是依托互联网平台而出现的谣言现象,在本质上与传统谣言一样,都是刻意制造的对社会有负面影响的消息,其造谣成本更低廉,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大,极易在社会上引起负面舆论。
(一)谣言的外衣更加“精美”第一,图片、视频成疫情谣言标配。随着媒介技术水平的提高,简单、方便的技术使得造谣的成本更加低廉,人们仅仅通过一部手机、一个简单的软件便可进行图片、视频的拼接和音频的剪辑,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事实。这些经过视频、图片技术手段包装过的谣言比文字更具有真实性,受众在这些“有图”“有视频”的谣言面前更加难以判断信息的真假。
比如疫情期间,一条蒙古国总统访华赠送中国的3万只羊正赶往二连浩特口岸,并配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文字的视频在、抖音等平台传播,然而经核实该视频为拼接、配音再制作而成,而视频中使用的羊视频早在2019年一家视频APP 上就已出现,这则视频谣言对人们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使人很容易相信这就是真的。
第二,信息解读移花接木、谣言冠以虚假权威来源。疫情期间,在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还没有研发出特效药之前,处于巨大压力下的民众在恐慌等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大量被冠以专家或名人头衔的谣言在社交体中肆意传播。因为对网民来说,此时信息的权威性更加重要,任何一则谣言只要随意拼接,再冠以专家的称号就具有了权威性,可迅速传播,并引发
体性的社会行为。
[2]
例如2020年1月26日,网传白岩松将于当晚在《新闻1+1》栏目专访钟南山的消息被很多、朋友圈甚至某些权威媒体纷纷转发,以致于白岩松亲自出来辟谣,“当晚并没有《新闻1+1》,也不忍心再打扰钟南
山院士”。
[3]
1月31日晚,“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武汉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被某些自媒体进行拼头接尾的解读,误导民众,使得双黄连一夜间被抢购一空。2月1日,经多家主流媒体求证,只是初步发现其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但对人体是否有效还要做大量试验,并且抑制不等同于预防和。正是这些媒体对该信息拼头接尾的解读并且冠以权威来源,扰乱了社会秩序。
(二)网络圈化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模式据CNNIC 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朋友圈、QQ 空间、微博的用户使用率分别为83.4%、58.8%、
42.3%。[4]
不同于过去的人际传播,
如今、QQ 等网络社交软件已成为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这也使得疫情谣言传播与过往的谣言传播相比呈现出圈化传播的特点。是基于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建立起来
的,这样相对私密的环境更适合传播谣言。
[2]
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信息获取与传播一般通过等社交软件,因此任何一条关于疫情谣言的信息都可在中迅速转发、分享,在圈中引发关于疫情的体恐慌情绪。
(三)传播途径扁平化疫情期间,谣言的传播途径实现了扁平化、网络化。、微博、抖音、快手、等成为疫情谣言的主要传播途径,再加上剪辑、PS 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则疫情谣言可以在多个平台间交互传播,其速度更快、辐射范围更广,增加了辟谣的难度。
二、疫情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一)个体:恐慌心理
恐慌是引起谣言传播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在谣言传播中,个体会在有关谣言的刺激下在生理、行为、
情绪、认知上出现焦虑和害怕等反应。[5]
“双黄连可抑制新冠病毒”的谣言,使得双黄连一夜之间走红,四处弥漫的恐慌心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抢购双黄连”的狂潮,很多地方的药店连夜排起了长队,最后甚至“兽药双黄连”都被抢购一空。此后的一(下转第16页)
16
[2] 张华谦.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1.[3] 喻国明.把握网络文化生态的复杂性是搞好内容建设
的关键[J].汕头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42.[4] 喻国明.网络舆情治理的基本逻辑与规制构建[J].
探索与争鸣,2016(10):9-12.作者简介:覃伊蕾(1999—),女,四川南充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
(上接第10页)段时间,虽然权威媒体进行了辟谣,但是
人们在恐慌心理的支配下,社会上对双黄连的需求始
终居高不下。
从网民个体的心理角度看,由于谣言涉及医学领域,这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认知能力范畴,加上相关疫情信息模糊,无法解答人们内心的疑惑、消除人们的恐慌焦虑情绪,所以谣言就会肆意传播。由此可见,恐慌心理是助推网络谣言传播的一种重要心理动因。(二)体:从众心理
人是一种惧怕孤独的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体而存在。在社会体中,人很容易在体感染和暗示机制的影响下失去理性,出现盲目的从众行为。是对人们现实社会关系的呈现,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当中有朋友发布疫情相关的谣言信息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因为其是来自同学、朋
友等熟人的分享而降低警惕性,也进行分享传播。[6]
2020年2月初,一则“太原市开学时间已定”的谣言在中传播,很多老师、学生、家长同时在朋友圈、聊中收到这条信息,该消息得到了多数人的转发,使得不少人相信这就是真实的信息,也随即转发。虽然有些人半信半疑,但为了避免被体孤立,在优势意见的压力下转向了沉默。
网络谣言的危害三、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一)信息公开及时透明,满足受众知情权
信息不公开是谣言滋生的温床。根据奥尔波特的谣言公式:谣言的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不确定性,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而人们所处的环境充满焦虑与不确定性,与之相关的信息匮乏时,人们为缓解焦虑与不安,谣言便会滋生、肆意泛滥。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布信息,抢占舆论高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摒弃瞒报谎报的错误做法,尽量满足受众知情权。同时政府也要拓展辟谣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与多个新媒体平台搭建信息互通的便捷渠道,确保辟谣信息能够得到最大
范围的传播。[6]
例如政府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在、微博、抖音、快手等用户流量大的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发布信息,提高与专业新闻网站的信息交
流频率等,从而扩大疫情辟谣信息的传播范围,缓解受众的不安焦虑情绪,遏制谣言的传播。
(二)主流媒体应不断提升公信力
官方媒体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强大的社会公信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及时跟进报道事件,主动回应事件引发的社会舆论争议,做好“把关人”与“瞭望哨”,避免虚假信息或因社会舆论争议得不到回应刻意制造谣言等事件的发生,与社会公众建立起良好的信赖关系,从源头上遏制谣言的产生。(三)受众应提升媒介素养,增强“谣言免疫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家熏醋、喝酒等可以杀死
新冠病毒的谣言屡屡出现,且在网络上经过新技术包装,谣言的呈现形式五花八门,这增加了受众对疫情谣言的辨别难度,受众在无形中成为了谣言的传播者。
如今,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已成为常态,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谣言信息的“免疫力”。一方面,我国应加快制定媒介素养提升计划,使媒介素养教育计划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机构单位,提升受众的谣言辨别能力。另一方面,面对谣言信息,受众自身要时刻保持冷静理性,避免头脑发热的传播行为。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播的诸多医学类谣言,受众自身可以注意信息来源,来源不详或者小网站转发的信息不具有权威性,不可盲目信从;对于文中用词不规范、夸大情绪彩等的信息内
容,受众只要保持理性,稍加甄别就能发现漏洞。
[7]
因此谣言的防治,还需要受众自身提升媒介素养,做到不传谣、不信谣。
四、结语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在新媒介技术的包装下呈现出很多新的传播特点,图片、视频成了谣言标配,谣言实现了网络圈化传播、传播渠道扁平化等,同时在人们的恐慌、从众心理的推动下,网络谣言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更糟糕的影响。对此,要依据网络谣言的传播新特点来“对症下药”,政府、主流媒体应保证信息的及时、公开和透明,受众也要提升媒介素养,三者努力保持信任和谐的关系,一同抵制网络谣言。参考文献:
[1] 敬菊华,胡卫喜.媒体融合视域下网络谣言治理对策探
析[J].社会科学动态,2018(11):39-42.[2] 马立德,李占一.重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特点、影响与
对策建议[J].新闻战线,2020(03):9-11.[3] 林旭娜.疫情时期的谣言及辟谣机制[J].青年记者,
2020(03):56-57.[4]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统计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
OL].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http://v/2019-08/30/c_1124938750.htm,2019-08-30.[5] 陈雪薇.谣言传播中受众恐慌心理研究[D].吉林大
学,2018.[6] 周高琴.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应对策略[J].
传播与版权,2018(07):178-181.[7] 宗益祥,马雅妮.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与防治策略
探析——以近年来的几起典型网络谣言为例[J].中国记者,2017(08):51-53.作者简介:高艺璇(1994—),女,山西吕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