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感官总动员》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活动都是选择让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学习本科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观察事物打下一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
…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同时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的感官观察并描述了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的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科学知识
1 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2 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
2科学探究: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2)能够运用文字,图标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科学态度:
(1)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的探索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教学难点】
能动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纸杯3个,菊花茶、绿茶、红茶适量,热水1瓶(教师课前泡好茶叶,稍凉后倒入学生品茶杯中),火柴1盒(教师点燃蜡烛
学生实验材料:每组品茶杯3个(1-3号贴好标签)、蜡烛1支。
【教学过程设计】
一、探究暗盒,调动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讲过哪些感觉器官吗?
见证奇迹
2生回答(师在黑板上出示相应图片)
3师:谁想来说一说这些感官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生回答。(师板书)
4师:在使用我们的感官认识事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5生:不能随便闻或尝。
6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叫什么呢?生回答:暗盒。为什么叫暗盒呢?生自由回答。师:暗盒中有没有东西呢?怎样才能知道?生回答并到前面演示。师:谁有办法来猜一猜里面是什么东西呢?生回答并到前面尝试。
7师:你们太棒了,想到了这么多办法,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用我们明亮的双眼看一看暗盒中到底有什么吧!(师打开暗盒,生用眼睛看并回答)
8师:这个结果和我们刚才猜测的一样吗?生回答。
9师:刚才在探究暗盒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用耳朵这一个感官能知道暗盒中有什么东西吗?生回答。师:其实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通常和探究这个暗盒一样需要调动多个感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感官总动员》(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探究暗盒,能够很快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进入课堂氛围。同时让他们初步体会综合利用感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判断。]
二、创设活动,品尝茶水
1师:中国茶叶(课件出示一个茶字)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品茶(板书:品茶),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编号为1、2、3的三个杯子,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一号杯子中是菊花茶,二号杯子中是绿茶,三号杯子中是红茶。首先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可是对于我们不知道的物体能不能随便闻?
2生回答:不能
3师:为什么?
4生回答:(会中毒等等)
5师:非常好,因为这些物体有可能有毒,但是老师要告诉你们我们这三杯液体是无毒的,可以闻。可是你们还记得我们讲过怎样科学的闻吗?
6生回答:用手扇着闻。
7师:很棒,扇闻,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视频回忆一下(课件播放视频:科学的闻)
8师:想起来了吧,一起来做一做。会闻了。
9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闻的方法)
10 分享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11提问:这三杯饮料有哪些不同呢?(课件出示:看:颜不同,闻:气味不同)
12我们通过看和闻知道了它们之间的不同,谁来猜一猜,还能有什么不同?
13生用科学语言来回答,我猜......
14师:那我们就需要来做一件大家最喜欢的事——尝。但是怎样科学的尝大家还记得吗?
是不是大口喝?
15生回答。
16师:好,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课件播放视频:科学的尝)
17师:我们品尝三杯茶的时候需要几根小棒呢?生回答
18师:(生回答一根时)难道我们拿一根小棒先尝一号再尝二号吗?生回答。
19师:那怎么办呢?生回答:第一根插入一号......
20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活动中需要三根小棒,小棒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好了,用纸巾包裹着放在活动盒中。因为同学们刚才在看和闻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棒,而且现在大家知道了尝的方法,所以老师想给大家提高点难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呢?生回答。
21师: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听的最认真的小组可以优先得到本活动所需用品(课件出示尝的小提示,老师读)。老师的要求听懂了没有,举个手。
22老师有几个问题考考大家:(1)几个人尝?1个人尝(2)尝几次?尝3次(3)这三次有什么不同?要按步骤做,不能一下子跳到第三步,什么现象要记在心里,等会讲给全部人,看谁讲得最清楚、最仔细。
23学生分步骤实验。适时表扬,指导学生实验时注意安静、有序。注意要等实验员带上眼罩再拿杯子。
24谁愿意来将这个有趣的活动讲给大家听?(小组派一名同学到前面利用白板填写并汇报活动结果)蒙上之后是不是一次就猜对的?捏住鼻子之后呢?(课件出示发现)
25师:刚才的小活动我们都调动了哪些感官呢?生回答,师板书。
26师:我们不知不觉利用了自己的感官认识了中国的茶文化,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我们蒙住眼睛、捏住鼻子的时候我们判断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这说明我们的感觉器官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的,这才能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设计意图:品茶的过程是学生熟练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判断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才能获得更多
、更准确的信息是活动的重点,要引导学生充分的感知、充分的表达,同时引导学生熟练使用科学的语言。]
三、联系生活,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
1 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综合运用的能力。
2首先老师要给大家换个器材,(课件出示蜡烛图片)这是什么?生回答
3师:这个蜡烛能不能尝啊?生回答。
4师:下面除了尝之外,我们就要调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这根蜡烛(板书:观察蜡烛),一会儿组长拿着上一个活动器材来交换蜡烛,注意不要将蜡烛弄断,拿到蜡烛的小组观察蜡烛后将观察蜡烛记录单第一题填好,课件出示记录单第一题:记录单上有三个小图标,你们知道这三个小图标是做什么的吗?生回答。师:同学们真聪明。
5拿到蜡烛后,学生分组观察蜡烛。
6学生汇报: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感觉。展台出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知道不同的方法
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
7师:想不想把它点燃(课件出示点燃的蜡烛的动图),生回答
8师:但是点燃之后有火是有些危险,老师必须要提一些要求,请同学们再次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哪一个小组听的认真可以奖励先点燃蜡烛。
9老师为学生点燃蜡烛,学生观察点燃后的蜡烛。
10学生汇报点燃后有什么新发现。(外形变化、温度变化、气味变化),展台展示观察结果,学生述说。
11再来看看吹灭以后的蜡烛有没有变化呢?
12我们刚才观察蜡烛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哪些感官呢? 11、生回答,师板书。
[设计意图:蜡烛,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之一,但观察蜡烛,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却是陌生的,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同时养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的好习惯。渗透科学研究中应有的“记录”这一程序。
四、实践应用,挑西瓜
1过渡:感官原来这么重要,生活中用到它们的地方还真不少,恰巧现在老师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个难题(课件出示西瓜图片),这是老师夏天最喜欢吃的。如果有这么多西瓜,我怎样挑一个好吃的,老师可烦恼呢。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或经验啊,来教教老师。(板书:挑西瓜)
2学生说说自己的办法。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方法。(看花纹、瓜蔓,摸手感要光滑。听声音,垫重量)
3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看样子,就挑西瓜这件小事,我们都要看一看、要听一听,要摸一摸,要用到很多的感觉器官。可是老师发现虽然同学们知道很多办法,但是有些办法怎样运用可能还有一些困难,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视频中的人是怎样做的,同时和视频中的人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好不好?生回答(课件出示挑西瓜视频)
4师:谁能告诉老师,视频中的人是怎样挑西瓜的?生回答。
5师课件总结4种。
6师:最终确定这些方法挑出来的西瓜是不是真的好吃还需要我们怎么做呢?
7生回答。(师总结尝,课件出示尝)
8师:有的方法刚才你们也有提到,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当然也有的方法是我们不知道的,这就需要我们虚心学习。
9师:同学们,我们要挑到一个又大又好的西瓜,我们都需要哪些办法呢?
10生回答,师板书。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人们经常动用多种器官来解决问题。如果可能,最好让学生实实在在的挑一挑,这样他们对于感官的综合运用会有更多的印象。]五、总结
1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和挑选成熟的西瓜一样,需要动用多个感官才能全面认识,课后让我们一起寻、尝试一下,下节课来分享,好不好?
2生回答。
3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4生回答。
5最后让我们用一首儿歌来结束本节课。(课件播放《认识五官》儿歌)
[设计意图:课后让学生继续在生活中寻感官的应用,体现科学应用并服务于生活,并未下节课做好铺垫。最后以一首儿歌结束,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板书设计
5. gǎn      guān    zǒng    dòng      yuán
                       
yǎn jīng      kàn
                        ěr duǒ       t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