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
作者:***
见证奇迹
来源:《北京档案》2014年第08期
        房山区档案馆征集的寄存档案中有几张建国初期扫盲运动中颁发的“识字证书”和当时房山县、周口店区扫盲用的课本,这些珍贵的档案,见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那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建国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走遍方圆几十里的所有村庄也不到一个能识字的人。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国要丢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发展成为现代化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是基础,而首先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扫除文盲。根据当时的情况,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会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了鼓励和推动学习,在9月27日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代表,与他们亲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场“政府领导带头、依靠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
从此开始,并在全国各地迅速开展。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浪潮中。
        第一次全国扫盲运动
        为了尽快提高识字水平,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了“速成识字法”。这是一种借助注音符号的辅助作用,利用汉字字形、字义、字音相同与相异的不同特点,有效提高识字速度的方法。11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介绍了祁建华的“速成识字法”。1952年1月11日,新华社发表了祁建华写的《“速成识字法”的创造经过》。4月23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颁奖典礼,奖励发明者祁建华的杰出贡献。4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5月15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各地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全国范围内,在广大的工人农民中间普遍地推行速成识字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扫除文盲,已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9月6日,全国总工会发出《关于在工人众中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任命楚图南为主任委员,李昌(兼党组书记)、林汉达、祁建华为副主任委员。扫除文盲工作委员
会设办公厅、城市扫盲工作司、农村扫盲工作司、编审司,全国扫盲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第二次全国扫盲运动
        1955年,扫盲教育工作再次被提到重要地位上。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深入,对人民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到了这一点,他希望借社会主义改造的春风来扫除文盲。在中国共产党七届六中全会上,又谈到了扫盲运动:“扫盲运动,我看要扫起来才好。有些地方把扫盲运动扫掉了,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间把文盲扫掉,不是把扫盲运动扫掉,不是扫扫盲,而是扫盲。”之后,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1956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全国人民向现代科学文化进军,并于1956年3月15日成立了以陈毅元帅为会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扫除文盲协会,第二次扫盲运动又掀起高潮。
        在这次扫盲运动高潮中,人民众创造出很多很好的教学形式。当时,工矿企业采取了“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了“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做到了“学习方法大家,怎么方便怎么好。
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见物识字”“见字问字,见人问人,处处是课堂,一片读书声”。截止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已有2000多万人脱盲,并有100多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广大的工人和农民学习文化后,生活和生产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人在扫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文化技术,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
        第三次全国扫盲运动
        1958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先后发表《掀起规模壮阔的扫盲》、《用革命精神扫除文盲》等社论。陈毅元帅在有关会议上说:“扫盲是使6万万人民睁开眼睛的工作,非干好不可”。第三次扫盲运动的号角吹响了。在这次运动中一些扫盲口号也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啊是天堂,没有文化不能上”“工业化、农业化,没有文化就是不能化”“技术是个宝,没有文化学不了”“工业、农业!扫盲也要”“文化跟着生产走”“生产到哪里,学习到哪里气”“读百本书、写万个字”“一切识字的人都要动员起来教人识字,一切不识字的青壮年都要组织起来努力学习”“一年突击,两年扫尾、巩固,三年全部扫光全省(湖南)青壮年文盲”。其实,第三次扫盲运动含有大量的浮夸成分。据《人民日报》1958年10月1日题为《开创教育史上亘古未有的奇迹》报道称,“从1958年1月至8月底为止,全国共扫除文盲八
千九百多万人,比过去八年中扫除文盲总数还多两倍,全国已有67.2%的县市基本上消灭了文盲。”对于这一时期扫盲运动中出现的浮夸现象,作出过批评。在1958年11月的武昌会议上谈到“作假问题”时,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
        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
        扫盲运动经过三次高潮后,新中国的文盲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怎样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一个要突破的难题。1960年4月,一份来自山西省委的报告引起了的高度重视。报告说,山西省万荣县过去十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万荣县县委决定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采取注音识字的办法,迅速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并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两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县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看后,十分高兴,亲自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
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他指示将这一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并在党报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希望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4月22日,中共中央下发了这一指示。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求认真学习、大力推广万荣县的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扫除文盲。在的关注下,196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注音识字经验,是我国革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创举,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大规模的注音扫盲运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次扫盲高潮的时间虽不长,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扫盲运动也进入了调整,但扫盲工作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64年,我国开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时也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