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这些风俗您知道吗?
龙抬头从明朝就已经有了这个说法,当然他有许多的称谓,比如春龙节、龙头节、龙抬头节、青龙节等等。其实这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都有关的节日。
龙抬头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用上天二十八宿来判断季节的,其中角宿为龙的角,每到二月的傍晚,龙角星就会出现在东方的天空上,所以被古代天文学谓之龙抬头。
另外,按照《说文解字》对于“龙”的解释,二月初二这天处于惊蛰、春分的节气,代表着龙欲升天并开始活动的日子,这个时候天气变暖,春天逐步开始了,同时伴随着惊蛰的雷声,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虫子、蛇、蜥蜴什么的都该苏醒了。白居易就曾经在《二月二》里描写:“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到了民间就是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龙抬头的老北京风俗:
熏虫:刚才也提到了,这个季节该是蛰伏的昆虫要蠢蠢欲动的时候,所以从明代就开始,这个
时候要熏虫了,毕竟之前的卫生条件所限,要不然到了更暖和的时候,谁知道出来什么啊。当然这里的熏虫,不是说拿着蚊香消毒水去熏。而是拿着春节吃剩下的糕饼之类的东西,油炸过后,拿油烟气熏虫子,据说这样虫子就不出来了。《帝京景物略》就曾经讲过:二月二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谓引龙令冲不出也。
引龙回:同样是一个来自明代的风俗,当年老北京人到这个时候用草木灰围着院子,里里外外撒上一圈,期盼着龙回来了,大地回春,风调雨顺。
照房梁:跟熏虫有异曲同工的作用,过去的房子更多的是用木头做的,所以虫子就多,什么蝎子、蜈蚣都有,那在这天会拿着蜡烛啊之类的爬上去,沿着房梁熏上一圈,就手把房子打扫干净,消灭害虫。
与“龙”字相关的风俗
除了上面这些风俗意外,今天还有一些风俗,比如不能睡懒觉,这叫做不要压在困龙头上,以免一年都精神不振。
过去讲究今天许多小孩子要被私塾老先生收尾学生,谓之占鳌头,借助龙抬头的好日子,这
样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学有所成。
剃龙头,也就是理发。当然过去讲究正月不剃头,都等到今天统一地方剃头,于是今天按道理说应该是各个剃头匠最忙活的日子。
登龙门,孩子们今天要早起,然后大声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然后穿衣去登登门槛,以图未来飞黄腾达。
如果有龙王庙的地方,今天应该去看看他老人家去,烧烧香、上上贡品,期待未来这一年能够踏踏实实的,别调皮别捣乱,风调雨顺。
二月二,吃什么
这个恐怕是最喜欢看到的文字,毕竟到了每个有意义的日子,吃什么才是最需要的,比起杀虫子祭龙王都要最关心。
吃龙须面:也就是今天可以吃面条,又叫抽龙筋。当然最想吃的就是炸酱面了,分为小碗干炸和木樨炸酱。小碗干炸是用肥瘦猪肉加上黄酱,而木樨炸酱则是用鸡蛋做的。在北京,最好吃的炸酱面一定是在家里吃最地道,最好吃的一定是父母做的最香。
吃龙鳞(春饼):今天在北京讲究的是春饼,民间又叫龙鳞,估计是觉得一张张铺在那跟龙鳞一样。春饼讲究热水和面,最重要的是卷的菜。首选“合菜”,也就是猪肉丝、菠菜、韭菜、豆芽菜、蒜黄放在一块炒,然后沾上甜面酱、羊角葱,喜欢吃肉的,可以加上天福号的酱肘子、熏鸡、猪头肉之类的。当然讲究的,在来盘木樨肉、摊黄菜、黄花粉、炒清白(韭菜炒豆芽)。
吃龙牙(饺子):要说大家在节日里首选的估计就是饺子了。从初一到冬至,感觉这1年的大大小小节气节庆里,就没有不吃饺子的。当然这个饺子在二月二这天也有讲究,今天讲究吃的馅料最好以韭菜、菠菜最好。当然最好的是三鲜馅,解馋。
吃懒龙:这个是北京一个比较有特点的食品,年龄大点的都好这口,尤其上过幼儿园的。所谓懒龙,或者说肉龙,可以理解为肉卷子。卷好的肉卷摊放在笼屉里,恰似一只酣睡的龙,所以叫做懒龙。懒龙的馅很简单就是肉,所以解馋,格外的好吃。
其他的美食这会儿都会加上个龙字,讨个彩,比如米饭叫做“龙子”、包子叫做“龙眼”、煎饼为“龙皮”、馄饨叫做“龙耳”、贴饼子叫做“龙舌”。其他的还有诸如炸春卷、炸三角、爆米花、炒黄豆等等。
二月二,接宝贝儿
按照过去的习俗,今天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就是回娘家。正所谓“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当年这天出阁的女儿,要回娘家住两天。因为按照老礼儿,正月嫁出去的姑娘是不能回娘家过夜的,只能是当天去当天回。所以一定要等到二月初二这天,才可以回娘家,文言文叫做归宁。二月二 龙抬头
当姑奶奶回了娘家以后,借着二月二的日子,春饼合菜肯定少不了。等回婆家的时候又得一顿好吃的。
至于其他的无外乎是走亲戚,什么外祖母、姨母的,听戏看电影什么的,怎么高兴怎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