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古代天文学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28个星座,称为28宿。古人将这28个星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4宫,每宫7宿,并按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4种动物。其中,东宫7宿被想像成一条南北伸展的巨龙,由30颗恒星组成。
    恒星是相对不动的,当地球公转的位置使巨龙星座与太阳处在同一方向时,太阳的光芒就会淹没掉星光,人们就会看不到天上的那条巨龙;而过一段时间以后,地球的位置转移了,巨龙星座又会重新出现,周而复始,古人到了这个规律,并以它来判断时令。
 当被称为“龙角”的东宫7宿的第一宿出现于地平线上的时候,正值春天来临,所以,古人将它的出现作为春天的标志。而此时,恰逢我国农历二月雨水节气前后,由此产生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我国民间有剃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这一天在饮食上也有一定的讲究,因为人们相信“龙威大发”,所以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称“吃龙鳞”,吃面条名曰“扶龙须”,吃米饭是“吃龙子”,吃馄饨为“吃龙眼”,而吃饺子则叫“吃龙耳”。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民俗专家细解“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为什么二月初二便“龙抬头”呢?
这种民俗与节令有关。二月初一前后为“惊蛰”。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
    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因而民间又将蛇叫“小龙”。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民间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风雨的主宰,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天文专家解析“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那么,“龙”在哪里?它是怎样“抬头”的?天文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说,与古代西方天文学不同,中国把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
    所谓“垣”就是“城墙”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征皇宫;“太微垣”象征行政机构;“天市垣”象征繁华街市。这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说,东方的星象如一条龙,西方的星象如一只虎,南方的星象如一只大鸟,北方的星象如龟和蛇。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天空的星象也随着季
二月二 龙抬头
节转换。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苍龙显现;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头;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苍龙头部“角宿”上有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头上的两只犄角。“角宿” 之后的四颗星是“亢宿”,亢是龙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颗星排列成一个簸箕的形状是“氐宿”,代表着龙爪。龙爪后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别代表了龙的心脏和尾巴。
    “二月二剃龙头”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
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二月二的民间习俗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二月二的来历
“二月二”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节日习俗起源很早,是从上古时期人们对土地的崇拜中产生、发展而来的,并在南、北地区形成了不同的节俗文化(南方为“社日”,北方为“龙抬头”节)。
 
  北方地区:“二月二”龙抬头节习俗
 
  北方地区,“二月二”主要为龙抬头节,龙抬头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其节俗内容十分丰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内容: 
 1.引龙。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不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总之,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2.除虫、薰虫。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薰虫、击梁等活动。旧时薰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3.剃龙头。北方民间是日理发剃头称为“剃龙头”,俗以为有利于人生尊贵。内蒙古《绥远省调查概况·清水河县》云:“(二月)二日,为‘中和节’,俗以为‘龙抬头’之日……是日多剃发,谓之‘剃龙头’。”二月初二剃龙头的习俗在北方流传至今,人们多于是日剃发、理发。在河北,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是日不理发,则抬不起头做人,以后会没有出息。
 
  4.食俗。传说龙主雨水,又可镇伏百虫,能保佑丰收,故二月二的食物也多与“龙”联系在一起,把煎饼做成龙鳞状,叫龙鳞饼;水饺叫龙耳、龙角;米饭叫龙子;面条叫龙须面;吃猪头称食“龙头”,人们俗以为吃猪头肉是吉祥的象征。 
-掬玉(495540229) 11:49:14
  5.嫁女住春。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
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6.禁忌。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1)忌动针线。是日不能动针、刀、剪子,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2)忌担水。山西《永和县志》载:“早忌担水,俗谓恐担回龙子。”《中国志·山西篇》载:“把二月二这晚上说成龙出来活动,人们不要去井边、河边打水,也不要在水边弄出大的声响,以免惊动了龙,把好年景给破坏了。”(3)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4)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龙抬头节的节日活动与禁忌,绝大多数都与敬龙崇龙有关,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们吃“龙食”、引钱龙、避龙忌等风俗活动,都是为了祈求龙神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都反映和体现了人们对龙的崇拜和信仰。
   
  南方地区:“二月二”社日习俗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