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第1单元3古诗两首《山行》说课稿苏教版(推荐五篇)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第1单元3古诗两首《山行》说课稿苏教版
《山行》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山
行》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
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山行》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杜牧(著名诗人,最擅长写景。),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五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三年级语文教案
注:“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斜”用“简笔画演示”法。
“寒山”用老师“介绍”法。
再幻灯出示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 3 古诗两首- 山行 1教案 苏教版
山行
教材分析:
《山行》是一首彩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浓郁动人的山林秋图。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车”字笔顺。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情感目标:培养背诵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会认“径、斜、亭、停、车、霜”6个字,会写“远、亭、停、车、霜”5个字。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读音,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词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
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的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的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