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稻草人》的文章时代特征浅析
教育学院 小学教育专业 吴燕婷 070112062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
叶圣陶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时代:他出生之年正值甲午战争,之后国家经历了百日维新,但很快又被列强割据。他早年的生活对他有很重要的影响,使他变得爱国,并致力投身于新闻及教育的工作上,藉以改善国家将来的命运。所以叶先生的文章有其时代特征,本文仅从人物原型和语言两方面,以其代表作《稻草人》为例,与其他时代和地区的童话比较,借此分析他文章中的时代特征。
一、原型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弗莱认为:“原型是一些联想”,是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稻草人作为一种原型艺术,也是各个民族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结物,有着它们自己独特的象征意义。
(一)失语的稻草人——替罪的原型
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也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之作。它也是五四以来第一部在西方文化背景影响下富有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作品。鲁迅说,叶圣陶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童话《稻草人》叙述了稻草人在夜间见闻的三件事:第一件事,蛾子悄悄地吃光了孤寡老太的稻子,稻草人为此焦急、愁闷、憔悴、痛心而泣;第二件事,贫苦的渔妇给重病中的儿子打渔,顾不上给儿子煮茶喝,被捕到的鱼却向稻草人求救,稻草人只能一面叹气一面哭;第三件事,一个失去了孩子又要被赌博的丈夫卖掉的女人投河自杀。
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仁爱和良知的化身,也是五四一代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写照。而稻草人这个形象特典跟叶圣陶的艺术选择是分不开的,即叶圣陶对稻草人的物性选择重在两点:一是稻草人不会说话;而是稻草人不会走路。面对人间的痛苦和不幸,稻草人不会叫也不会喊,他只会拼命摇头,心里想刀绞一样,揉碎了心,流干了泪,昏倒在田地里。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一个失语的形象,他没有话语权,因此也没有改变和拯救现实的能力。他所拥有的全部只有善良的心灵,“他恨不得自己去作柴,给孩子煮茶喝;恨不得自己去作褥,给孩子一些温暖……”他所能做的就是献出自己的生命,把自己作为牺牲置于大众的祭
坛上,以此来祛除人间的苦难和黑暗。可见,叶圣陶的稻草人是从古代以来的替罪羊原型的延续,他包容一切苦难,净化人间罪恶。
(二)传奇人生——作为英雄原型的稻草人
与叶圣陶不同,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在《绿野仙踪》中所塑造的稻草人则能说会道、会行走、会思考、有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勇于冒险,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绿野仙踪》中的稻草人形象主要有如下一些性格特征:
1. 乐观自信
遇到困难和挫折,稻草人从不气馁,积极应对。当他还没完全掌握走路的技巧时,不小心跌进洞里,滚到一边,仍然高高兴兴地承认自己不懂。在和四个伙伴一起去寻奥芝大师的历险旅途中,稻草人积极地面对困难,为大家想出种种妙计渡过难关。
2. 勇于追求
稻草人讨厌自己仅仅作为一个下走乌鸦麻雀的工具被整天整夜地吊在稻田里。他永远不知疲
倦,不会害怕,除非一根火柴导致的生命终结。他认为脑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于是他就义无反顾地跟着多罗茜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3. 实现自我价值
经过漫长的艰难而危险的旅程,稻草人当上了翡翠城的王。新国王的宣誓就是“我们可以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我非常满意我的生活。”鲍姆的稻草人重在叙述稻草人的人生传奇,他担当的是拯救别人的角,他经历了“出生-追求-历险-永生”的原型模式,因此成了英雄原型。
(三)两个稻草人,两种文化立场
叶圣陶的童话《稻草人》的创作深受西方的影响,但是,由于身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人生经历、人生信仰与西方作家亦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在接受影响的同时,《稻草人》又以其深重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特显示了其童话创作中民族文化的积淀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因此,叶圣陶所受到的西方影响更多的属于文体层面的影响(如《稻草人》曾受到王尔德《快乐王子》的深刻影响),而非童话精神的渗透。而美国作家鲍姆笔下的稻草人则深深植根于美国特有的文化土壤:强调个人价值;崇尚冒险进取精神;追求自由和成功。
这两个稻草人形象的差异比较可分列如下:(见下页)
叶圣陶的稻草人
鲍姆的稻草人
被拯救
拯救
软弱、妥协
勇敢、征服
失意、失败
得志、成功
仁爱
智慧
两个稻草人的形象差异反映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不同:西方文化具有个人本位主义特征,崇尚科学理性,以及改造新大陆的殖民意识;中国文化则更认可为人民献身的集体主义英雄,崇尚人本主义文化,控诉极权。而两个稻草人的形象的文化内涵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差异,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作者不同的文化和伦理选择。无论文化还是伦理,决定取舍的又都是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尽管稻草人在东西方不同的民族文化语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特征,
反映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立场,但是稻草人作为一种原型艺术,是各个民族心理的凝结物,在各种文化场景中被反复使用,释放并传递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二、而在童话的语言方面,《稻草人》也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叙事文本通常由两种形式组成,一般称为叙述语转述语。后者由人物发出但由叙述者直接或间接引入文本,只须表现人物性格;而前者除此之外,还要联结故事情节,填补叙事空白等,这从文中的描写和议论等内容即可看出。作为童话文本,叙述语转述语在文中所占比例的不同,直接影响审美性的强弱。因为这个发出与权威话语者(成人作者)不同声音的他者,多是儿童,甚至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物体(它们模仿的也是儿童或成人的语言),其语言特点尤其与众不同。成人可通过叙述语直接传达思想,儿童则更易通过人物形象的转述语进入文本,从而唤起他们对自身幼者身份的认同。如何分配叙述语和转述语在文中的比例,成为作者与读者能否沟通的关键所在。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而哲学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活动。(注:(美)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陈国容译,三联书店,1998年,第1页。)他们对世界及生命最原始、执著的追问使自己的语言产生了隐喻,而作品体现儿童语言隐喻特的最好方式是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之间,也体现在成人作者与
儿童读者之间、作者与主人公之间。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极力提倡小说的对话性,他认为在语言上作者与主人公、读者、叙事人同样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叙述人通过自身体现着作者的意向作者的思想渗透到他人语言里,隐匿其中;他并不与他人思想发生冲突,而是尾随其后,保持他人思想的走向。(注:(俄)巴赫金:《诗学与访谈》,白春仁、顾亚玲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56页。)否则,作者思想通过叙述人完全控制人物思想语言,则成为独白,窒息了人物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揭示了童话语言的本质。在童话中,若作者独白式的语言使叙述语所占比例过大,会导致成人意识的强行灌输,人物失去表现个性的可能,从而也失去儿童读者。因此,对话不仅是让人物有自己自由独立的思想、语言,而且更是成人作者欲与儿童处于平等地位所采取的一种姿态。这体现在童话语言表层特征上,即是重视转述语,让他者的声音显示出来,使儿童读者也在话语中认同自身的位置。
叶圣陶的《稻草人》诞生于上个世纪水深火热的20年代,叙事话语自然打上时代的烙印。这篇童话中的转述语明显少于叙述语,除几小段孩子与母亲的对话,跳河女人的自白,鲫鱼的话和稻草人自己的心理对话外,都是叙述人代表作者议论、描绘、评判。《稻草人》的叙述语占据作品的大多数篇幅导致叙事主体控制权大,而且作者自身思想倾向也显露得更多,
以至仅有的几处人物语言显不出作为童话的特。作为拟人形象存在的稻草人的多处心理独白也是如此,请你原谅我,我是个柔弱无能的人啊!我的心不但愿意救你,并且愿救那个捕你的妇女和她的孩子,还有你、妇人、孩子以外的一切受苦受难的。……”这些话语使整个作品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气氛。正如巴赫金所分析的独白型作品,人物意识完全从属作者的意识,整个叙述流只表现一种声音。而这里他人语言也丢失了自己的本来性格。代表作者观点的叙述语太多,带来的叙述语与转述语的成人化,尤其是他者声音的丢失,使得主人公稻草人被很多评论家分析为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
再来看郑渊洁的早期童话《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在童话审美性刚刚复归的新时期,教育的痕迹依然较重,但郑渊洁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还了童话语言的本来面目。这篇童话的转述语多于叙述语,对话性突出,有人物与人物的、人物与自我的、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的,更多地注重了显示(showing),即让人物自己说话,让故事自己发展,使文本充满了多种声音与多种价值观,作者的权威话语表面尽量不专断独行。比如童话以对话开头,小老鼠舒克既有老鼠的性,又有孩子的性,它贪吃,但毕竟像个孩子,知道很害羞,便用做好事来弥补坏名声,但时常容易犯老毛病,帮蜜蜂运蜜时故意多拐弯,让蜜洒出来,这倒不错,既没有偷,又能吃饱“‘不是你劳动换来的就是偷,他仿佛又看见小木头羊对他翘鼻子,
人物的内部话语用两种声音显示出来。花猫捉住了舒克,却被小动物指责,猫说:老鼠都是坏蛋!这是猫的价值观和逻辑,但作者没有限制它说话,恰恰是猫的转述语更突出了文本的统一审美性。童话中无论他人话语还是作者话语,都处于平等对话的关系,从而具有各自的生命力和审美性。
由于叶圣陶先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所以其文章都旨在从不同角度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众。稻草人暗喻了像叶圣陶先生一样有心想做一个来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的人。但因为自己的力量微薄,无法成功,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眼看着人民受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妇人和那条鱼的悲惨遭遇恰恰反映了社会上统治阶级剥削老百姓的粮食财产,甚至于将他们逼上绝路。文中的语句都代表了叶先生的心声和对人民的呼唤。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童话创作,叶圣陶是个丰碑式的名字,他的《稻草人》,更将永存。
参考文献:
1. 周语.《稻草人》.美文(下半月). 2010年05期
2. 伍荣华.《稻草人原型的跨文化解读》.比较文学.2009年第五期。
3. 商金林.《开拓我国童话创作的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03
4. 叶圣陶的稻草人黄云生.<稻草人>和现实主义童话》.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
5. 金莉莉.《一个童话叙事模式的中西比较——重读<稻草人><快乐王子>.浙江学刊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