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
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
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这些佛教经典的学习,他不但耳听一遍就能完全懂得其中旨趣,目过一次就能记在心,并且还能深入钻研,领会到大家所见不到的道理。当时长安有常、辩两大德,号为佛学权威,声驰海外,从学如云,都对他特加称赏,赞为佛门“千里驹”。
玄奘法师在国内遍向佛学名家学习,已精通了不少重要的经典。但他觉得这些人各擅宗派,义旨有殊,考验经典,亦不尽同。使他意识到过去翻译上,词不达意处一定很多。他认为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要解决这些疑问,求得正确理解,不到印度研究,便难达到目的。
这年秋天,陕甘一带发生霜灾,灾民四出逃荒,他就乘机夹在灾民里向西出发,决定由现在的甘肃,经新疆至印度求学。他由秦州(天水县)过兰州,到了中外通商要地的凉州(武威县)。在这里他曾接受邀请,讲经月余,西域各国的商人来参加听讲的很多。商人归国后多向国王称赞,所以玄奘法师的西行求法,在西域早已到处流传了。
玄奘法师进入北印度后,到处观礼圣迹,学习经典。曾在迦湿弥罗国,跟七十余岁的著名的法称法师学《俱会论》《正理论》(都是小乘重要著作)及《因明》(印度的逻辑学)《声明》(印度的文字文典学)。那里延续着重视学术的传统,有96万字的佛教经典论文刻在赤铜上保存下来,玄奘法师为学这些经论,在那里停留了两年。
中印度是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佛教学术最盛,玄奘法师在这里前后游历了三十余国、停留时间也最长。
中印度的恒河两岸,有个摩揭提国,原为古代佛教有名的地方,是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所在。还有弥勒、迦叶波等许多菩萨的遗迹。那里有个那烂陀寺,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学府。内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经常住有一万左右的人。主持人是个年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他的道德学问,为众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称他为“正法藏”。寺内学者听说玄奘法师求法而来,极为感动,当即派人迎入,引见戒贤法师。
那烂陀寺内讲座每天有百余所,学习风气浓厚。国王为了表示钦重,拨出百余城邑负担供养,学人得无忧衣食,安心向学。玄奘法师先到南部游学了一个时期,然后回寺。听戒贤法师谈《瑜伽论》三遍、《正理论》一遍、《显扬》及《对法》(即《俱舍论》)各一遍。并随时提出对其他经典的疑问,请为解释。同时他也学习婆罗门书及印度各派学说。在此一共钻研五年,结果都能洞达词意。
但是,玄奘法师并不以此为止,五年以后又向南行,到处寻师;他在伊烂等国,从但他揭多和羼底僧诃二大德学《毗婆沙》《顺正理》等论一年。在南萨罗国跟一个婆罗门读《集量论》(印度因明大师陈那的代表作)月余。在驮那羯磔迦国,跟苏部底,苏利耶学小乘大众部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并游了南印度许多国家,才重回那烂陀寺。当他参见戒贤法师后,又
听说寺西有个出家大德名般若跋陀罗的,学问很好,乃又从学两月,咨询所疑。又特赴杖林山胜军居士处,学《唯识决择论》《成无畏论》《庄严经论》以及问瑜伽、因明等疑问二年,才再度回到那烂陀寺。
玄奘法师久游思归,寺内诸大德苦留不许,经向戒贤法师说明归国译经,宏扬佛学的志愿后,得到戒贤法师允许。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法师经过长途跋涉,回到长安。从他出发到归来,已整整十八年了。带回来的东西计有:如来肉舍利(就是佛骨)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二:一高三尺三寸,一高三寸;檀佛像四:各高二三寸不等;银佛像一,高四尺;佛教经典,共计520夹657部。由二十匹马驮来。这时,唐太宗李世民将要用兵辽东,他赶到洛阳相见,太宗亲自出迎,赐坐畅谈,殷勤慰劳。并一再劝他还俗做官,他都坚决地拒绝,表示决心从事翻译事业。
玄奘法师西行目的,本在搞通佛教教义。回来后,除奉命口述,由辩机笔录了一部《大唐西域记》(本书已成研究古代西域及印度唯一重要著作),详细叙述西域和印度各国的政治、社会、风土、人情等,便摆脱了一切俗务,专心于翻译事业。他先后住在长安弘福寺和大慈
恩寺从事翻译工作。唐朝为提倡这件大事,曾命各地举荐通达经典的人,做他的助手。当时被荐译经的大德,有沙门灵涧、道深、道因等12人;长于文辞的大德,有沙门道宣、慧立等9人;长于字学的大德有沙门玄应;精通梵语梵文的大德,有沙门玄谟。此外还有担任抄写事务等,共计50余人。后来唐太宗又曾派于志宁、许敬宗、薛元超等润译文,范义硕、郭瑜、高若思等帮助翻译,由玄奘法师主持这一个规模宏大的翻译机构。
佛经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