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斯楞鸿雁民歌知识考核
一、《鸿雁》的创作背景及介绍
《鸿雁》是蒙古乌拉特部落民歌,它最早是产生于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一个叫乌拉特中旗的呼勒斯太苏木的地方。这首曲子用于蒙古族宴歌中,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鸿雁》作为宴歌最具代表性的曲子,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爽朗性格,将友人比作“洁白高贵的天鹅”,希望友人能常来家中做客。直到今天,在这个地方《鸿雁》一曲依然广为流传。
新版《鸿雁》近年来被人们所熟知要归功于我国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和一个著名乐队额尔古纳乐队。吕燕卫保持《鸿雁》曲调不变,为其填写了新的歌词,并让额尔古纳乐队演唱了这首作品,使得《鸿雅》被大众所熟知。吕燕卫所填的词与《鸿雁》高亢悠扬的旋律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情感。
二、《鸿雁》曲式结构分析
《鸿雁》是采用同一曲调反复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分节歌,这种形式多出现在民歌和众歌
曲中。曲子是G大调四四拍旋律缓缓进行,前泰采用了低沉又不失风趣的跳音来烘托主题。《鸿雁》这首曲子的主题旋律是以主和弦为旋律音来进行阐释的,整个主题旋律平稳优美,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感觉,结束音是6,是一个半终止和弦,表示曲子并未演唱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第二句旋律的前两小节的进行方向与第一句相反,给人一种忧伤凄凉的感觉,是主题的变化和发展。
《鸿雁》在第一段演唱结束后又重复了一遍,并在第二段结尾重复了第二段的“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中间有一个间奏,进而转入降A大调,见谱例:
这一部分是主题旋律的变奏与发展,由G大调转到降A大调,主题的旋律线条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节奏型发生了少许变化出现了一六分音符和切分节奏,使得演唱者需要更加投入深情的来演绎高潮部分,比较容易抒发情感。向南方
《鸿雁》这首作品结尾是以减慢速度演唱“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将整首作品推向了高潮。唱出了人世间的无奈与苍凉,反映了人们在异乡奔波之苦以及思念家乡与亲人的真挚情感,真实的表现出深切的思乡之情。
三、《鸿雁》演唱与情绪情感分析
在演唱《鸿雁》这首歌曲的时候,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鸿雁》这首作品通过演唱鸿雁,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在开始表演之前,整个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放松并不是懈怠,而是一种情绪饱满的积极状态,使得整个身体不要紧绷。吐字要清晰,将“鸿雁”两字清楚动情的唱出来。通过深吸气,将气息吸足就像是在闻花香一样。“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草原上琴声忧伤。”演唱这两句时,声音柔和饱满,像是在轻轻诉说,声音通过共鸣腔体轻柔的发出来,嗓子不要使太大的力,由气息推动缓缓唱出,给人一种舒服、流畅的感觉。紧接着是第二段歌词的演唱“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国家乡。”演唱这段歌词时,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持,通过歌词我们也可以知道作者此时将鸿雁比作自己,正飞往南方,而不管飞到哪里,心中思念的永远是北国的家乡。所以演唱这一段时,情绪上要比第一段稍微激动一点,情感也要比前一段有了些许变化,情感更加深厚,给人以淡淡忧伤之感。后面是一小段间奏,紧接着进入到全曲高潮部分,旋律由原来的G大调转到了降A大调,升高了半个调,情绪也高涨起来。歌词是这样写的:鸿雁北归还,带上我的思念。歌声远,琴声颤,草原上春意暖。歌词充分表达了歌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演唱这一部分的时候,整个身心应处于兴奋激动地的状态中,打开牙关打哈欠的感觉但同时应保持喉头稳定,采用快
吸慢呼的方法来演唱,声音与旋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听众通过歌者的演唱深刻的体会与感受到《鸿雁》这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歌曲最后一句歌词:洒喝干,再斟满,令夜不醉不还。结尾的这句话充分表现出蒙古族人民强悍豪爽的乐观性格。
《鸿雁》是由著名音乐人吕燕卫先生填词,著名歌手呼斯楞演唱而被大众所熟知的,他的歌声沧桑粗犷,声线细腻自然,他精彩
演绎了《鸿雁》这首作品,歌声中有些许无奈与忧伤,唱出了他的
思乡之情,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因为家乡是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着
恋的地方,听过《鸿雁》的人可能都会有思乡的共鸣。《鸿雁》作为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经典代表,对民族声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魅力过这首作品也希望可以让全世界各国人民了解欣赏中国民歌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