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渗透—以梯田为例
摘要: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尤为重要,而教学案例则是感悟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本章以“梯田”为例,分析梯田的诞生以及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关系,探索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促成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地理教学;梯田
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科基础,也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核心价值观[1]。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2]。梯田是人类农耕文明的成果,深刻地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地过程中逐渐达成地人地协调,因此“梯田”这一主题与人地协调思想高度契合,可以作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切入点。
一、设计思路
首先,教师提出“南方丘陵多,却多水稻”的矛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人类是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初步奠定人地协调观。
其次,由梯田的分布特征可以得出梯田主要分布在南、北方地区,再过渡到这两个地区的梯田特征的学习。
最后,以元阳梯田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梯田与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尝试提出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
二、实施过程
1.引入情境,揭示梯田起源
教师:我国南方多丘陵地形,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但却是我国最大的产稻区,这是为什么?
材料:我国南方山区多,人们为了粮食问题,就在坡地上筑起一道道堤坝。
提问:为什么要开垦梯田?
原因:①由于平原上人口不断增加,人们不得不到丘陵坡地处开垦耕地;②古代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们被迫向南方地区迁徙,不得不开垦山地。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矛盾的问题,使学生感叹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结果,体会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分析特征,感悟人地关系
    教师展示中国梯田的分布图。提出问题:①中国梯田主要分布在哪里?②为什么这些地方有梯田的分布?
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中国梯田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学生分析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梯田分布特征及原因
梯田分布
原因
南方丘陵区
多山地,平原面积小,符合水稻种植条件的面积小,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便在一些低缓的丘陵区修建梯田,发展种植业。
黄土高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梯田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壤的侵蚀程度,一定程度上减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总结:南方丘陵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本身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少和土壤侵蚀严重,但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修建起梯田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然条件的不利条件,这就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问题过渡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得出答案的成就感。
过渡:梯田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类在适应自然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梯田,主要分布在南方丘陵区,如湖南的紫鹊界梯田;另一类多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等地的梯田。这两地的梯田有何不同呢?
教师展示中国的地形图、土壤类型图、主要农作物分布图和气候图,并引导学生出黄土高原区和南方丘陵区。
学生活动2: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和农业基础方面来进行分组讨论。
讨论结果如下。(如表2所示)
表2  南方丘陵区和黄土高原区地理要素对比
向南方
      地理要素
地区
地形
土壤
农业基础
气候
南方丘陵区
以丘陵为主
红壤
水稻
亚热带湿润气候
黄土高原区
以高原为主
黄土
小麦
从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过度
教师总结:
①南方丘陵区地势西高东低,以丘陵地貌为主;黄土高原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由西北向东南地形可分为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豫西山地。
②南方丘陵区土壤主要以红壤为主,红壤黏性重,透水性差;而黄土高原区土壤以黄土为主,土壤含沙量大,黏性不够。
③南方丘陵区是典型的水稻农业区,水稻喜温喜湿的特性使得我国南方地区成为主要产稻区;黄土高原区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为主,小麦的适应性强,耐寒也耐旱,因而成为该区主要作物之一。
④南方丘陵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黄土高原区气候表现为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干旱气候过渡。
设疑:两地之间的地理要素不同,梯田的设计、利用和目的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
①在设计上:多采用水平梯田,有利于排水;黄土高原区多采用倾斜梯田,有利于蓄水保土。
②在利用上:南方丘陵区为稻作梯田;而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少,因此该地为旱作梯田。
③在目的上:南方丘陵地区人口多,梯田主要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修建梯田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保持水土;但两者的共同目的还是为了防治水土流失。
设计意图:地理要素也不同,进一步导致修筑的梯田的措施和目的也不相同,使学生明白不同区域的农业活动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产物,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地域和情境中深刻剖析地理问题,认识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因地制宜的观念。
3.案例探究,体验人地观念的转变
教师展示材料:元阳县地处哀牢山,境内有成片的梯田风光,因此闻名世界。但该地一直饱受贫困之苦。提出问题:为什么该地如此贫困呢?
学生活动3:分析元阳县贫困的原因。
教师总结。
过渡:元阳县境内山地连绵,无一平川,这是导致该地贫困最主要的原因。但该地从2008年以来开始逐步发展旅游业。到了2020年5月,元阳县正式脱贫。提问:现代梯田地区应该如何发展经济?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在保留原农作物的情况下,还可以发展梯田的旅游价值,从而增加该地的收入。
设计意图:合理规划梯田,可以给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让学生感悟人地结合带来的好处。
过渡:随着梯田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日渐突出。
教师展示梯田旅游地区过度开垦梯田、破坏农作物和自然景观等图片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会引发的环境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措施。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总结环境问题和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过度的开发梯田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人地不协调。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改造自然适应社会发展要适度,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人地观念。
4.面向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