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思考【核心素养目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5.《我与地坛》教案
自然天地与生命思考——《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沉静、抒情的语言美,积累优美的词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丰富的内心世界,领会对生命独到深入的思考。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析景物描写的句子,了解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理解并体味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对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教学重点】通过品析景物描写的句子,了解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理解并体味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
【教学难点】解对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理清字词,感知文本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师:说到生命,你会想到什么呢?(播放视频)正如视频当中所说,每一个生命,都有去追求极致绽放的权利,即便我不美、不富裕、甚至我不健全。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可以丰盈而完整的。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双腿残疾,但他的内心是强大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车辙,一起走进地坛,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寻他对生命的理解。
一、读地坛,品味标题
师:第七单元我们学习写景散文,前面两篇课文《故都的秋》和《荷塘月》,他们的标题都是自然景观,《我与地坛》这个标题,不仅有自然景观地坛,还有我。我们一起来看导学案中的第一个任务:思考,我与地坛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原文中画出来,大家都到了吗?是如何把“我”与“地坛”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
明确:①距离。“我家与地坛很近”,我们冥冥之中的缘分。②共性。地坛荒芜冷落,我残废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
师:从题目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与地坛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的车轮印遍布园子里的每一个角落,他在地坛中走过的路,不仅仅是景路,还是一条心路。
二、读地坛——景路与心路
师:我们先来看看史铁生在地坛中走过的景路,在这条路上看到了些什么风景?大家看到导学案的任务二,第一点,到画出文章红的景物描写。(齐读写景的部分)
分为三个大组,每一组负责表格纵向一行的内容。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讨论。
明确:这三处景物描写其实就是史铁生精神跋涉的三个历程。
第一个时间段,十五年前,刚刚失去双腿不久。所以他的状态是茫然的、颓废的、痛苦的。只有跌入生命的惨境,才感觉生命的卑微与渺小。从园子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地坛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我的精神寄托。所以这个时候他思考的问题是——要不要死。我残废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应该就此结束,一死了之?
第二个时间段,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一开始是为了逃避才去这个园子。(第5段),但他这个时候看到的景象,我们刚刚到的——蜂儿”“蚂蚁”“瓢虫”“露水”,很多的小生命,这些生命如此渺小却依然自我地活着,它们不会去想为什么来到这世上,园子的荒芜并没有阻碍它们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个时候他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活(第5段,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这两个问题他有没有到答案?原文画起来,一个人的生与死都是必然的,出生了,便不须再考虑为什么生,死也是必然要到来的节日,只须经营如何活的问题。也正是通过这些渺小的生命,他获得了启示,明白了生与死的偶然和必然。
十五年后,他又在思考什么问题呢?发现不管古园的形体如何改变,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从落日、雨燕、古柏、落叶、气味所参悟到、的又何其丰富。人生怎么活 譬如落日,譬如雨燕,即便在逆境中,依然要绽放生命的光彩:—譬如古柏,譬如落叶,按自然规律,坦然地面对一切的生与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譬如气味,只有走近才能感知,生活也只有亲自去感受体验才知它的酸甜苦辣……表明了地坛虽然形体被改变, 有些东西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的。它们让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 更加坚定了他面对苦难顽强生活下去的态度。至于怎么活这个问题,我们等下节课讲第二个部分的时候再进行深入地探究。
总结:托尔斯泰说,“大自然有一种恬静的美和力量。”通过完成这个表格,我们也能够感受到,笔下的景和他的情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景物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内心,促使他去思考,也帮助他平静心灵,走出黑暗和痛苦。
三、情境写作:我们的校园里也有着无数动人的美景,或许也给你带来过触动或思考,请仿照史铁生的文字,选取校园里的几处打动你的自然景观,写一组排比句。
例:漫步在校园中,总在不经意间发现很多打动我的细枝末节。譬如广场上的那棵菩提树,高大茂盛,不管四季变换,总是稳稳地站立着
四、课堂总结:第一部分“我与地坛”写对生命的思考, 从地坛的荒芜但不衰败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 摆脱了残疾的阴影, 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相信学完这节课,大家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五、课后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文中描写了地坛多样的特点,请从文中选取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写一段评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