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号什么
    安抚使。
    辛弃疾生平:
    辛弃疾(—),字允明,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从小生长在金兵占到 领有地区。其祖父辛赞,经常给与抗今复地、洗雪国耻的教育。20岁那年,带领多人武装起义抗金,投靠耿 京领衔的农民义军,为耿京掌书记。后归属于南宋,曾任建康符令(今江苏省南京市)通判,言滁州(今安徽 省滁县),殿中江西刑狱,湖北中转副并使,湖南安抚并使,江西安抚并使等职。在历任地方官期间,注重播发 展览会生产,训练军队,为北伐积极主动搞好准备工作,整体表现出来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因此受朝廷当权者猜忌。 被罢官,寓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中间虽短期担任福建安抚并使等职,但很快就被弹劾。
    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词中深入的反应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表现了他积极主张抗金和实现国 家统一的爱国热忱。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善于用典,也善
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 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成为南宋词坛最杰出的代表作家。有《稼轩长短句》集。
    辛弃疾的童年故事
辛弃疾的词集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走进辛家,竺梅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招待他。辛赞就是个老实人,憋一肚子气,勉力挂了一座酒席。骄纵的`完颜千户几杯酒喝掉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羞辱起至酒宴的小僮去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好像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踢得消灭。辛弃疾急忙收剑搞了个整洁潇洒的收势,说道了声“莽撞了!”淡然地俯卧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趴在地上。要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拉住,他才不得不苦恼地讲出话去:“歌舞得不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拓展内容:辛弃疾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赏析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起天下,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回去,旌旗未卷头先黑。叹人间、歌唱祖国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成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就是当世的英雄。可是那些英雄豪杰,都难成了旧事,如今已没一丝痕。楼台刚刚投入使用,却已不见踪影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过就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就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受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
有载歌名《上江虹》,后改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上此词调。《修订本词谱》以柳永“暮雨初交”词为时态变化。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悲凉嘹亮,前人用来发抒默默,佳作颇多。Seiches平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仄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暗):一双。屐(jī箭):木底存有齿的鞋,六朝人晴着屐游山。语出来《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太少不好财,阮遥集不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利害。人有诣祖,见到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大簏箸背后,复以身障之,意没能平。或有旨阮,见到自吹火蜡屐,因感叹曰:“未明一生当箸几量屐?”神闲畅。于是输赢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曲枝杜甫《尼里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沉。”杜诗极言洞庭湖宽阔,似将中国大地对立为二。坼(chè吉):碎裂。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曰歌唱祖国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强求。转相寻:循环往复,只身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到山川引发怀昔游,痛心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踪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就是熟识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担任地方官,调动频密,挥别山水短超过十年。此时而今眼中川“都似旧时相恋”了。“溪山”曰“过眼”,看看山却似走过迎接,这就是江行的感觉。“鬼”就是无法判定的天下大乱美感,就是故地重游重聚的最初的感慨。追忆虽“还回忆起,
却模糊不清、记不深刻,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有载阮孚不好屐,闻曰:“未明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指人生较长时间无常,话听说得正直风趣。此处用以稍变小其意,曰山川尽如人意处常在山险,不免多穿着几双鞋,可以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在我看来,“苦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言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来《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道。表面看看,这就是因虚度年华而调侃,其实,命运又岂就是自己支配得了的呢。“短为客”三字浅容卧病,语意旷达中涵盖悲凉。实乃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叹,年已四旬,南归亦长,但昔日的志愿,却并无一件以求同时实现,感叹,今是昨非,一生半生,原来“短为客”并无丝毫就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就是将以上两层意思合流出来,读为更久之的感叹。“楼观才成人已回去”总貌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回去,人事固多调皮”(《送来郑户曹》)意,这里就是说道吴国基业撰成而孙权就匆匆返回人间。“旌旗未卷头先黑”Q1518A伤感,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则表示奈何于宦游——“苦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感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黑”为憾,充分反映出来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着重于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必比兴手法,纯属直诗赋。这种手法与词轻婉约、比兴的传统就是全然相同的。但由于作者就是现实政治感叹与怀古之情融合出来,指点江山,四海议论,为善胸中难过,诱惑古人诗文于笔端,有感于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怀而播发,肆口而变成”,自具常青感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