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3期No,3,2019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4期
(Sum N0194*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
赵豫陇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辛弃疾在农村词中大量用典,从仅(染农村风光到典故农事相结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层原因$辛弃疾用才华对典故和农事加以熔炼,既扩大词的表现功能,造就了农村词多样的风格,也推动了词学走向正统。
关键词:辛弃疾;稼轩词;农村词;用典;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4580(2019)03—0083—(05)DQI:10.19717/j.c
nki.jjus.2019.03.005
辛弃疾对农村生活风光描绘与含农村典故的词有数十首,对农村的描绘是渐变的过程,从仅对农村轮廓的描摹到深入农村生活并大量运用典故,其农事词多集中于隐居带湖、瓢泉时期&
一、隐居带湖、瓢泉时期辛弃疾农村词的创作及用典
公元1172年春,辛弃疾出任滁州,积极参与建设,夏麦秋禾得到丰收,富足的太平景象在词中表现为《声声慢》“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词中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农事繁荣在词中的直接反映。-1.民生成就让辛弃疾把喜悦之情流露于笔端,这种农事描绘是间接抽象的&
辛弃疾江、淮、两湖时开始对农村风光直接描绘。如《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古鸟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减字木兰花》“水村山驿”词中对农村的描绘限于轮廓,把农村当做整体对象,缺少细节描绘”辛弃疾厌倦官场后,流露出归隐田园的思想,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中: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
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
自栽。沈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描写修筑草房,泛舟垂钓,种植柳树,观赏梅花等隐逸生活。在《菩萨蛮》中,更是直接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稼轩日向儿童说:带湖买得新风月”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开。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见说小楼东,好山千万重。”辛弃疾在带湖买田地是对农村生活实践的开始,“好山千万重”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与“功名浑是错”相对立”
带湖、瓢泉隐逸时,是其农事词创作数量的高峰期,此时词中涉及大量用典,也促使农事词走向成熟”在两度被迫退居江西的带湖和铅山的二十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所以农村词写得最多。他的农村词的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两个时期中写成的,而且许多农村词的名篇都产生在这个时期。思想上、艺术上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幻《踏莎行》“进退存亡,行藏用舍”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去卫灵公,遭桓司马。东西南北之人也”长沮桀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此时辛弃疾仍寄希望于儒家,开篇就说“行藏用舍”,对“小人请学樊须稼”“长沮桀溺耦而耕”的运用,表现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希望能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不得不对现实让步,以至感叹“丘何为是栖栖者”,辛弃疾的心态明显发生了转变,不再强烈向往功名”相较江、淮、两湖,隐居时的辛弃疾更加敏锐地察觉到田园生活的细
收稿日期:2019—03—28
作者简介:赵豫陇(1993—),男,黑龙江大学文学院中"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V朝文学$
-84-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节,《六么令/倒冠一笑》中:“倒冠一笑,华发玉簪折。阳关自来凄断,却怪歌声滑。放浪儿童归舍,莫恼比邻鸭。水连山接&看君归兴,如醉中醒、梦中觉。江上吴侬问我,一一烦君说:坐客尊酒频空,剩欠真珠压;手把鱼竿未稳,长向沧浪学。问愁谁怯&可堪杨柳,先作东风满城雪。”对儿童驱鸭归舍场景的刻画,更加具体生动。在《@古鸟天•博山寺作》中,辛弃疾明显表现出更加强烈的隐逸愿望,而且全词用典故和前人诗句,巧妙地把内心厌倦官场,隐逸田园的情感表达出来”
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味无味”和“材不材”分别用《老子》和《庄子》的典故,“宁作我”源自《世说新语》,“岂其卿”则化用《法言•问神》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则分别化用元结的《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杜甫的《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共友于。”旧委婉说出远离官场,在山寺获得清闲的时光,渲染归隐
的主题,下片则直抒胸臆,保持自我面目,人间走遍却归于田园是对“二年遍历楚山丿II”的总结”辛弃疾认为在田园间的树木和花鸟才是朋友兄弟,这是对官场险恶的讽刺,人情世故尚不如草木花鸟”
辛弃疾对农事描写,更深层的意味隐藏在意象的对立中,在对比中可看出辛弃疾悠远深厚的思考。如《@古鸟天•代人赋》: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
柔桑蚕种,细草黄牛,寒林暮鸦,山路酒旗人家是日常所见,勾勒出农村生活图景,表现出词人对自然生活的喜爱。词尾把城中忧愁风雨的桃李和在田间生机盎然的莽菜花对比,强调农村生活的朴实之美、健康之美,农村才有机会体验春的美好”诗人把旧社会的城、乡作了对比,对比较远离官场的农村环境,表示了由衷的赞赏。⑷城中的桃李暗指在朝者,溪头的莽菜花则是词人自我的写照,这种对比反差强烈。在对比方手法的使用上,辛弃疾有更宏大的视野,把典故中深沉厚重的历史图景,和眼前轻快的自然环境相拼接。如《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
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溝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
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晩
$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
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
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上片对李广传奇故事的追忆,进而叙述李广落魄归田,下片则用“谁向桑麻杜曲”来表达不甘沉沦,并化用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中的诗句,收尾于“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的亲身经历,从遥想跌落到现实,从豪迈跌落到消沉。这种大小对比,是词人心境跌荡起伏、大起大落的外在表现,尤其是“一阵轻寒”不仅仅是窗外的斜风细雨,更是作者内心落寞无奈的真实感”
由此观之,辛弃疾的农村词经过从简单的实物描写,到典故与景物的结合运用,是一个渐变的过”
二、稼轩农村词用典折射出的心理动因
辛弃的词个,的运
以及诗句的化用达到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与农事相结合”辛弃疾的农村词展现出多种志向,有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坚持,有对现实不平则鸣的愤慨,也有触景生情的感怀,典故的逐渐加入和其本人亲身经历息息相关”辛弃疾在随祖父辛赞移居毫州时,曾拜刘瞻为师,刘瞻以善作田园诗闻名一方[5],并受其熏陶,这对后来创作农村词有一定作用”就思想而言,辛弃疾对典故的运用源自儒家思想,关注民生”
首先,辛弃疾关心农事,乐于描写农村生活,根源在于坚持民本思想”他饱读典籍,精神力量来自儒家经典,落实到政治上是在江淮、两湖等地整顿民生,在词中是对农事典故的运用,词中典故才能和农事完美契合”他曾说过:“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并以“稼轩”作为别号”在《论盗贼札子》中说:“夫民为国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今年剿除,明年扫荡,譬之木焉,日刻月削,不损则折,臣
赵豫陇: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研究-85-
不胜忧国之心,实有私忧过计者,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饵盗之术,无持其有平盗之兵也。”引用《孟子•梁惠王》中的话,说百姓是“诛之不可胜诛”的,“民”是国之“本”,而“迫使”人民“为盗”的乃是“贪浊之吏”。还有在《美芹十论•观衅》中提出:“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于民心”。这表明了他是一个相当深刻地认识到、并重视农民力量的人物,可以算一个“重农民主义者”。他在《即事示儿》诗中也说过,“归
田曾有志”。从思想上到实践中,从爱国词到农村词,都贯串了这个思想”6.儒家精神体现在词中是“耕也馁,学也禄,孔子徒。”(《水调歌头》),还有“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水龙吟•题瓢泉》)等。
如果说直接化用儒家经典是正面反映辛弃疾的民本思想,那么对乡村生活场景的刻画,以及对友人赠答中对农事的提及就是间接的、侧面的反映,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如《卜算子•夜雨醉瓜庐》:“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词人长期挂念民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被劳作之乐所感染”《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啼鸟有时能劝客,小桃无赖已撩人”梨花也作白头新。”乡野父老争相把喜悦的心情和辛弃疾分享,充分说明词人和乡间野老有很好的联系”《水调歌头•送信守王桂发》中:“我辈情镭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词人能和田间父老共话田间,直接显示出其农村词真实可感”在友人送答中不忘提及农事,送友人时欣然写出“文字起骚雅,刀剑化耕蚕”(《水调歌头•送郑厚卿赴衡州》*庆元间知龙泉县,置劝储仓,应对夏秋季的粮荒,深得民众爱戴,辛弃疾有词《婆罗门引•用韵答傅先之时傅宰龙泉归》夸赞云:
龙泉佳处,种花满县且东归。腰间玉若金累。须信功名富贵,长与少年期。怅
高山流水,古调今悲$
卧龙暂而。算天上,有人知$最好五十学《易》,三百篇《诗》$男儿事业,看
一日须有致君时。端的了休便寻思$7]
因为农事政绩突出,辛弃疾用此词赞颂友人,此种提及《易》与《诗》都是儒家内容,体现出辛弃的家精,说明他在的日活中时时关注农事,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民生”
其次,辛弃疾使用典故是有意所指的,不是“掉书袋”,用典故服务于人生理想的表述,如引用李广为了表达壮志难酬,为了避祸要婉转表达。如周济所说:“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介存斋论词杂著》)“不平之鸣”常借典故表现,如《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荟草去陈根,览竹添新瓦”万一朝廷举力田,舍我其谁也。”归还如在《水调歌头•送杨民瞻》中: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君看檐外江水,滚滚自东流$风雨瓢泉夜半,花草
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岁晩问无恙,归
计橘千头。梦连环,歌《弹铁》,赋《登
楼》。黄鸡白酒,君去村社一番秋。长剑
倚天谁问,夷甫诸人堪笑,西北有神州$
此事君自了,千古一扁舟$
借用冯谖、王粲的典故表达有志难抒,这是“不平则鸣”的体现,冯谖等都有落魄的经历,和辛弃疾此时处境相似,典故恰好把词人内心的抑郁不平刻画出来”其后提及西晋王衍,表达出对主政者无能的讥讽,所以“学问语”服务于辛弃疾人生的主题思想,并非是孤立的”其中“黄鸡白酒”是化用李白的诗句,“君去村社一番秋”是展望友人回到乡村生活,这种对乡村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恰到好处。南宋初期,党祸阴影尚未抹去,况且政治形势严峻,宋孝宗在读到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词时,便有不悦之意,但最终没有深究”9.辛弃疾在《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也说过“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臣生平则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这样的话”10.可见辛弃疾采取曲折含蓄的典故抒杂的感”
再次,辛弃疾用农事相关典故,在于仰慕先贤。如在瓢泉时期作《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一水西来,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经岁,重来杜老,斜川好景,不负渊
明。老鹤高飞,一枝投宿,长笑蜗牛戴屋
行。平章了,待十分佳处,著个茅亭$
青山意气峥喋。似为我归来妩媚生$解频教花鸟,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
朝迎。酒圣诗豪,可能无势,我乃而今驾
驭卿。清溪上,被山灵却笑,白发归耕$
其中引用陶渊明、杜甫,并说修筑茅亭,白发归耕,典故和亲身经历相契合,表达出辛弃疾此时归隐瓢泉的闲适自得,全词风格轻快”陶、杜二人都有大量农村诗文,辛弃疾在词内引用二
-86-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人,并不堆砌,反而强调了乡间生活之趣&辛弃疾在单篇内把宏大历史场面和农村小场面相连接,做到历史时空画面与现实交错。如《清平乐•题上卢桥》: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古今陵谷茫茫,市
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
亡。
把眼前山陵和耕桑生活展现出来,并且点出朝代兴亡,充满悲剧意味,引发后人警醒。大小意象的对比使词作生发出一种由不和谐而产生的艺术张力,从而增强了词作的曲折含蕴美&稼轩词善用大小意象对比,还在于辛弃疾常于不经意处,偶尔着两笔淡墨,遂使微意流转,一发而力穿七札&11.刘振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稼轩胸中古今,止用资为词,非不能诗,不事此耳。%1幻辛弃疾用才华驾驭词作,把历史的情思寄托于眼前景中,服务于辛弃疾的人生理想,增加了词的厚重感&
三、辛弃疾农村词用典的审美效果与意义
辛弃疾的农村词具有多彩风格与非凡的成就&于词人全部的词作言,它既不象抗战词那样“大声yz”,慷慨悲壮,也没有山水词那样峰峥蝶,万壑奇涌;既同气势非凡、一唱三叹的咏古词迥异,又跟婉约缠绵、绮罗香泽的爱情词不同&于整个有宋一代言,这种独到之处更是显而易见。”“就稼轩写作农村词而言,因其境遇、其心曲的独特性,也必然铸就了他农村词词风的独特性,即清新纤徐、淳朴真切的艺术风格”13.其原因在于,一方面辛弃疾对江南水乡的观察;另一面辛弃才,在词中是“以文为词”的艺术表现手法,使稼轩能自如地抒情写志,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
的,辛弃的词展
出多彩风格,刘辰翁总结为“横竖烂漫”(《辛稼轩词序》)”有对儒家精神的赞美,如《水龙吟•题瓢泉》:
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
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
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且对浮云山
上,莫匆匆、去流山下。苍颜照影,故应
流落,轻裘肥马。绕齿冰霜,满怀芳乳,
先生饮罢$笑挂瓢风树,一鸣渠碎,问何
$
词中排列儒家典故,理想在词中缓缓道来,落脚于眼前农村景,韵味淳厚,词风充实质朴。也有对归隐田园乐趣的描写,《@古鸟天•代人赋》:古高人最可嗟,只因疏懒取名多$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云子
饭,水晶瓜。林间携客更烹茶。君归休矣
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晩衙$
此词简单明快,典故简洁,风格清新。还有如《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抑郁之情暗藏典故与农家景之中,词风沉雄顿挫”辛弃疾常借他人的苦闷来抒展自己的心曲,前者越刻画得沉重,后者越显得真切;前者愈抒写得淋漓,者刻”
就辛弃疾个人而言,虽然"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感皇恩》),$种豆南山,零落一顷为其”(《新符叶》),他不是一个“苟有可观,皆有可乐”的隐士,而是一位“看试手、补天裂”的志士。坎坷的人生道
路,复杂的思想情感,使其农村词作在清新质朴、活淡自然的风貌下,隐藏了一种深沉的郁闷和痛苦的求索。比较“带湖之什”和“瓢泉之什”,可看出词人的郁闷和痛苦越来越深,所以农村词含有沉郁的情感彩。如果说,辛弃疾雄健豪宕的政治抒情词的主导风格是时代性的反映,那么,他的农村词所表露的清新纤徐、淳朴真切的独特风格,自然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时代的反映”14.袁行需认为:“辛弃疾喜欢带湖、瓢泉,喜欢他结的庐,喜欢庐边的花鸟树木,在词里每每吟咏。这些作品不同于于那类金戈铁马气吞残虏之作,透着清新,构成辛词的另一面貌””15.所以农村生活让辛弃疾生活充实、情感饱满,农村词是英雄词的补充,是辛弃疾情怀的另一种展现,这正是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说:“公所作大声y~,小声铿錮,横绝六合,
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薇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16.所以,辛弃疾有英雄词的豪放,也有农村词的纤细含蓄”在隐居时期的诗词,都较之在朝为官时更为低调委婉,这是作者活的成!不易来!种处手词的内”与农事经过辛弃疾独有才华的熔炼,使历史与生活相联系,李濂《批点稼轩长短句序》中:“稼轩有逸才,长于填词””17.”经过农村生活的沉淀,使得辛弃疾词的内容充实饱满,情感愈发深沉,用才华驾驭典故则扩充了农村词的思想”
(下转第91页)
黄立一:论清初闽词作家丁炜的取法路径•91•
非只是单方面地输入,而是存在双方的互动&对丁炜词作取法对象的分析,不仅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其时的填词风尚和词学理念,勾勒清代闽地词学在整个词坛复兴大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也可接葉清初词坛中心与边缘同构的事实,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8]丁炜.紫云集[M,泉州市图书馆馆藏清咸丰年间丁拱辰刻本.
[2,5,7]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校注[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28.
[3]朱彝尊续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10
[4]缪钺.总论词体的特质.缪钺.叶嘉莹灵溪词
(上接第86页)
就词学发展而言,辛弃疾的农村词开创了新的范式,使词学进一步“雅化”。《四库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的《稼轩词提要》:“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立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旧从词风大
变革的意义上来看,辛弃疾的农村词和他的爱国词一样具有开创性,虽然二者的成就和影响的大小不同,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开拓方向是完全一致的&辛弃疾描绘农村风物、农民生活、农业生产的词丰富多彩,是他以前的词人所无法比拟的&辛弃疾以其农村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无人可与比肩的卓越成就,在爱国词的一翼,树立了又一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J19]辛弃疾在农事词中用典,充分增强了词作情感的感染力量;同时词作为载体,也使得典故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借典明志”是“以词言志”“以文为词”的重要手段,亦是词走向“雅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理念和周邦彦善于融化唐诗典故的特点,使词与诗一样“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成为自由抒情言志的艺术样式,正是“器大者声必闲,志高者意必远”(范开《稼轩词序》),“借典明志”把词学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用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词学扩大意境,增加内涵,正如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须溪集•辛稼轩词序》),因此辛弃疾的农村词对词学的“雅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俊荣晦家轩词新探与选择[M].北京:书目
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1. [6]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
育出版社,1996.407—410.
[9]李明军.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
嫗变----以朱彝尊、陈维鬆为中心[J].济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1—27.
[10]张宏生.朱彝尊的咏物词及其对清词中兴
的开创作用[J].文学遗产,1994(6):96—
108
[11]朱彝尊.曝书亭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5.卷四十.
[12]陈维鬆.湖海楼全集[M].清光绪十九年刻
(责任编辑陈平生)
文献出版社,1986.10.
[2]6]19]季续.简论辛弃疾的农村词——兼
谈辛弃疾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宁波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4):13—18.
[3]12][16][17][18]邓广铭续家轩词编年笺
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36—566
[4]刘乃昌.辛弃疾论丛[M].济南:齐鲁书社,
198275
[5]邓广铭.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M].北京:
三联书店,2007.112.
[7]辛更儒.辛弃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255
[8]马良信.从苏轼和辛弃疾的农村词看苏、辛
对宋词的创新精神[J]袁卩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27—32.
[9]罗大经.鹤林玉露[M].晦瑞来(校,北京:
中华书局,1983.12—13.
[10]辛更儒.辛稼轩诗文笺注[M].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10&
[11]孙雪霄.论辛弃疾词的曲折含蓄美[J].齐
辛弃疾的词集鲁学刊,2013(1):128—131.
[13]
[14]沈伯华.论辛弃疾农村词的词风[J].
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55
59
[15]袁行需.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159
(责任编辑陈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