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
申报肇庆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自评报告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
申报肇庆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自评报告
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是一所经肇庆市教育局审批、端州区教育局主管的民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创办于1995年。现在学校占地5.54M2,校舍建筑面积5.43M2;现有在校生5141人,教职工211人。学校开设印刷、美术设计、模具数控、汽修、物流、幼师六大门类专业。在广东省教育厅、肇庆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学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我校印刷技术专业成功申报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成功申报肇庆市重点建设专业,2010年成功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
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开设于1996年(前身为包装装潢设计)。经过十五年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为珠三角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过硬操作技能的广告和包装设计人才。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场室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深受企业和社会的赞誉。对照《肇庆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标准》,我们认为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具备了申报条件。现将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建设的总体情况向肇庆市教育局及评估专家组汇报如下:
一、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专业设置科学合理
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广告业的发展水平。随着我国经济腾飞发展,广告业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人才十分稀缺。因此,在2000年左右,各类大学的设计专业和各类设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的诞生,很快将这一市场饱和,给中职学校的美术设计毕业生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我校通过认真的市场调查,发现普遍的大学毕业生的艺术水平较高而缺乏软件实际应用能力,培训班出生的人才软件应用能力强而缺乏艺术创造能力。而前两者共同缺乏设计制作和印刷工艺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来的作品无法直接在印刷机上变成产品。由此,我校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准了自己的定位——依托印刷专业的优势培养具备印刷工艺和设计知识的广告行业人才。建立起美术创意、电脑软件、印刷工艺于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深化专业教学改革
学校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与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检查等都有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制度重在落实,为使各项制度能够落在实处,学校通过校长信箱、学生座谈、教师座谈、教学巡查、校园信息平台等途径,建立了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
在有规范的制度作保障的良好教学秩序下,专业科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探索专业教学改革。
1.实施生本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校是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实验生本教育试点学校之一,于200711月开始进行试验。到目前为止,我专业科《广告设计》、《字体设计》等理论课已进行了生本教育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生本教育教学试验,课堂气氛和兴趣性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实现成功教育。
2.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
专业科将电脑软件类课程和美术设计类课程结合,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教学分离所造成的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我们根据学校教学条件,从《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公共空间设计》三门课程入手,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如《包装设计》课程,将其与《CorelDraw》课程相结合将包装设计的设计理论在CorelDraw软件应用中制作出来;有如《广告设计》课程,将其与《Photoshop》结合进行教学,将广告创意的理论在Photoshop软件练习中变成真实的作品。一体化教学不但解决了学生对枯燥理论知识的排斥情绪,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而且,理论与实践老师通过“一体化”实践,取长补短, “双师型”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引进与培训两手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强化师德为根本,以提升师能为重点,花大力气抓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抓教师队伍建设中,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训。一方面,从全国各地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既使教师的数量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又把各地的先进教育理念融合起来,有效地优化了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14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肇庆学校名,中级职称7名,双师型教师9名,学校还聘请设计公司的设计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上做到三
个坚持:一是坚持教师岗前培训。先见习、实习、试教,经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二是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组织教师进行“爱职教,爱学校,爱学生”为主题的师德教育,要求教师既要当好技能“设计师”,更要当好灵魂“工程师”,走进学生的心灵,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实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三是坚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学校每个学期都用“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态;鼓励教师获取第二、第三专业证书和相关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向“双师型”靠拢,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