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黄河的水量为何越来越小?一些小河已消失,母亲河怎么了?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地球是宇宙中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的历史已经有46亿年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已经存在35亿年了,然而,现在地球的生态环境正在日趋恶化。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面积最小的大洋
地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一个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世界各地的河流径流量都在减少,径流量减少的同时,是河水水位变幅增大,一个直观的表现是:洪水增多了,但是,流域内缺水现象却日趋严重。
当然,我们更应该关心中国的河流,关心中国的水资源,毕竟,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与我们的关系才最为紧密,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近5000年来,中国主要江河水文的变迁。
温州市的瓯江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有河患而无江患”的说法,在明清以前,长江的洪水远远不及黄河,而如今,黄河却不怎么出现洪水了,黄河不仅不怎么出现洪水,而且还面临着的断流的威胁,长江在汛期,洪涝灾害频繁,而到了枯水季节,水量就十分的小,这是我国长江、黄河的水量在历史时期发生变迁的一个最直观的反映。
黄河流域主要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5月至11月,即夏、秋两季,而且多以暴雨的形势呈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庄子生活在华北平原,他对黄河在秋季出现的河水暴涨现象,有一个形象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庄子
到了冬季和春季,我国华北平原的降水量则大幅减少,因此,黄河的水位季节变化特别的明星,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黄河才会经常发生剧烈的洪灾,并且剧烈程度超过了长江。
长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降雨量也集中在夏、秋两季,但是,相对来说,冬季和春季的降水量也比较多,长江流域的水系比黄河流域要发达,湖沼也多,虽然整体水量比黄河大,但是,其容纳洪水的能力也强,因此,在历史上,长江水位的季节变化没有黄河那么明显。
“有河患而无江患”其实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却出现了河患减少,江患增多的现象,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
明代绘画作品《万里长江图》局部
黄河的水量大幅减少,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就是近1万年以来,中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现越来越冷、越来越干的现象,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又濒临太平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我国的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比较大,近1万年以来,中国的气候呈现出变冷的趋势,气候变冷以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增强,海洋性特征减弱,太平洋上的暖湿气流就越来越难以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北方地区降雨量的减少,是黄河水量减少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
人类的活动则加剧了黄河水量的减少,我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有大片的原始森林,黄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始于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推广,铁制的犁铧所到之处,森林、沼泽变为农田,黄河流域森林、湖泊的消失,使得该地区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更进一步加快了气候变干变冷的趋势。
先秦、秦汉时期,修建宫殿,一般在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及其附近取得木材,《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诗经》里又有“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斫是虔。”此处所提到的景山就在今天的河南省偃师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登上景山,松柏茂密、参天,将它们砍伐、搬运,斩断枝叶、刨掉树皮。《诗经》里这段话,反映了殷商时期,我国河南一带森林植被的茂盛,要不然,当时的人们也不会在河南偃师一带,求取木材。
我国甘肃天水一带仅存的森林
到了唐宋时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的森林大为减少,洛阳附近甚至都不到森林了,这一时期,林区则主要集中在终南山、崤山、嵩山等山脉之中,河北、山东等地的平原地带,已经看不到大面积的森林了,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感叹“今齐鲁间松林尽矣。”
唐宋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森林集中在山地,而平原已无森林,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山地的森林也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明清时期,建造宫殿,北方已无木材可取,需要到长江流域去寻,并且还要深入到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深山老林里才能到一两根可用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