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报告一: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之教师教学
发言人:万州二中  彭莉
各位专家老师上午好,下面就我们小组关于“史观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之教师教学”的课堂观察结果汇报如下。如有不当请大家指正:
本节课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注重运用史观指导历史教学。总体上说,以近代化史观引领本节课教学全过程,同时又较为恰当的渗透了多个史观(如唯物史观、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重点突出点面结合。唯物史观体现在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有利条件:资本主义发展促进资产阶级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革命成果:南京临时政府颁布鼓励经济发展措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革命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清王朝对外卖国对内反动统治与资产阶级争取民主矛盾尖锐;辛亥革命过程艰辛: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各种反动势力进行斗争。分析成果: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洲觉醒。文明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辛亥革命是历史必然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分析成果:政治上的民主代替了专制,推进中国近代政治文明,促进工业发展等,推动中国文明进程。近(现)代化史观体现在分析背景:同盟会十六字纲领要求推翻清
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近代政治的体现);过程:通过艰辛斗争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政治近代化;成果: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各个层面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由此可见它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里程碑。局限:成果有限,真正目标并未实现,说明中国近代化道路任重道远。全球(整体)史观体现在背景: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条件,学习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成果:分析《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是学习借鉴美国1787宪法;分析对亚洲革命的影响是亚洲觉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史观体现在背景:在解释十六字纲领平均地权时提到谋求民生幸福;成果通过图片材料分析社会移风易俗的变化推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另外,本节主要突出的是近代化史观,由于面对高一学生对史观认识的局限,所以在引导学生讨论之前先介绍近代化的概念非常有必要。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其概念结合辛亥革命成果分析得出辛亥革命是近代化里程碑。这一设计是符合高一学生认知水平的。同时两者结合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此外由于时间有限对其它史观只能是一些初步渗透,做到了详略得当。
课堂观察报告二: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之学生学习
发言人:万州二中  程红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在这节课堂观察课中的观察维度是学生学习。全班44人,座位分为三大组,左边大组是中等生,中间大组是优生,右边大组是学困生。在自主学习环节,44人独立自主学习,学习形式为阅读课本、阅读教师出示的材料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时间约5分钟。整节课44人都在认真倾听,辅以适时记笔记。这节课赵老师设计了两次学生自主讨论,44人均参与了讨论,有同桌讨论,也有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讨论,讨论时间共约10分钟,小组代表答问质量好。在课堂互动环节,单独回答老师的问题共计21人次,共计约15分钟,此外还有28次集体答问,从答问质量和学习效果看,优生和中等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为优,答问质量高;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一般,答问质量一般。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课堂观察报告三: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之青年教师成长 
发言人:万州二中  盛文君 
    赵伟老师这节课能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语言流畅,声音宏亮,充满激情,且肢体语言丰富,逻辑性强,历史知识表达准确,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师生互动较好,提问
难度适中,而且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问题(课前把学生按好、中、差分成三组),集体回答和个人回答相结合(其中集体回答28次,个人回答21次),采用面向全体和个体(到学生座位上)的启发方式,材料详实,引用材料共33则,材料具有多样性(有文字、图片、表格、音像),且使用得当、充分,符合我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史论结合,能站在史观高度驾驭教学,重难点突破较好,本课重难点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可能性和辛亥革命的成果(即辛亥革命怎样推动中国近代化)。
    本堂课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胡总书记的讲话导入新课,自然得体,且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100周年讲话赵伟老师作为参加工作才三年的老师,课堂表现达到如此境地实属不易,在课堂上略显紧张,个别地方有口误。同时应强调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开启生产技术近代化,办新式学堂开启教育近代化,创办军事工业,实现船坚炮利,开启军事近代化。而辛亥革命主要是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开启民主政治近代化。但由于多种因素,中国始终没有实现近代化。